惊起一滩鸥鹭
――听管春娣老师执教《如梦令》一课有感
[卞亮平]
上周五,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管春娣老师执教了《如梦令》一课,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大家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评价,我也作了简单的评述。闲暇之余,静下心来想想,觉得言犹未尽,现将一些感受整理一下,供大家研讨。
管老师的这堂课有很多亮点,比较鲜明突出的是通过“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个场景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描述,体会词的意境。更为可贵的是,管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古诗词储备,把这首词的意境与其他古诗词中相关联的意境对接,以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景体验。如:由“溪亭日暮”学生想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由“藕花深处”学生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由“一滩鸥鹭”学生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吟诗、遐想、畅谈,他们的思绪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飞散开来,他们的情感在品读感悟中得到升华。
应该说,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得不错,几乎可以用“巧妙”来形容了__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仔细琢磨一下,觉得似乎还有文章可作。如:“惊起一滩鸥鹭”和“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虽同写“鹭”,但有不同。其一,数量不同。“一滩”远比“一行”多得多。其二,鹭飞的姿态和情状不同。被“惊起”的“一滩鸥鹭”是低空飞翔,起起落落,叫声也此起彼伏,词人的眼前满目是惊起的鹭。而“一行白鹭”是排着整齐的队伍,直上云霄。其三,背景不同。一是在暮色中或是在霞光的映衬下,一是在万里碧空中。而所有的这些“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来分析比较、感悟体验。通过比较,可以获得对《如梦令》这首词的更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其实,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作者已感“兴尽”,“藕花深处”也是“误入”,最让作者感兴趣的或是带来惊喜的是那“一滩”被“惊起”的“鸥鹭”。如果,管老师在此处再深入地引导一下,可能就“出彩”了。
我想,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了桥梁,已经掘开了口子,引来了“活水”,已经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缺的是“跳一跳摘果子”的那一份努力。
古诗词的教学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这不仅是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人们,还因为它传承着古老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们这个国度,从小不经过一点古诗词的熏陶,是很难形成一种儒雅的气度的。
由管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想到,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古诗词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讨,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海漫记》一书中,曾非常自豪地谈起他所带的一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平均每人诵读熟记100首古诗词,最多的一位学生能背古诗词300多首(篇),他觉得他所带班的学生比其它班的学生有气质,甚至连个头、身材也好。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爱屋及乌”的成份,但以古诗词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书卷气,我想还是可行的。我知道,有一部分语文老师正在做着这方面的探索。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更加系统一些,实施的班级更多些,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联系更紧密些。或者说,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推进语文学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也许,我们如今一种非功利的坚持,会给许多学生今后的人生带来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