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抓住生成,丰富体验——《母亲的恩情》教学片段
发布时间:2009-06-1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傅洪琴


                                 

背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阅读教学教法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其中第六条,就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情境描述

  精读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夜深了”让我感动,这时已经很晚了。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怎样?

  密密麻麻,距离都差不多 …。(由于学生事先在家做过缝两片布的作业)学生感受较深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前面一个平时读书比较多,理解能力强的同学把头伸到同桌哪,头碰头地说了什么,于是两人都不读了,又回头朝后面的同学说了一句什么?于是后面的同学也停下来了,还笑嘻嘻地议论什么。 由于他一个影响一群人,这是做老师的最不愿意看到的 “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走过去。

    (看到我走过去,4个孩子赶紧坐好,开始读起来了。)  

(我尽量心平气和地问其中一个比较老实的孩子。)

师:你们怎么不读书

   生:是他回头问我们。

  师:他问什么?

生:他说孟郊的母亲她就不能早点缝补衣服?偏偏等到晚上。

(刚才回头的学生紧张地听着我和这位学生的对话。)

我一听,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开始一楞。转念一想,这不正好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一下,母亲辛苦吗?白天她在干什么?

在学生练读后,我指名学生读。

紧接着我就问学生,

师:刚才有个同学读书有问题了,说明他爱思考,但是要举手问。(那个学生听了不好意思了)

于是我说,他问,孟郊的母亲她怎么不早点缝补衣服?偏偏等到晚上?谁能帮助他?

学生一下子面面相觑,我提示他们:她的母亲白天要干什么?

学生陆续举起手来。

生:因为母亲白天要烧饭给家里人吃。

生:因为母亲白天要到田里干活。

生:因为母亲一天要做三餐饭,还要忙着洗衣服。

师:是呀!母亲白天要做很多事,而且当时的风俗是在出远门的人临行前缝补衣裳,所以“临行----

师:此时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

在这节课上,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质疑,他的质疑,直指作者塑造的母亲高贵形象。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课堂上就少了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它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我理智地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母亲为什么偏要晚上缝补衣裳。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对家人的无私奉献和对孩子的满腔关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