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创智课堂>>理论学习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11-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戴福春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赵月 朱宁波 刘杨
 
“教师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正进入全球视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现实反思告诉我们,小学教师应当成为课程领导者,这是现代课程领导理论对现实应用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改革走向崭新阶段的必然趋势。我国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如何,存在哪些困境,如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师在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概述
  1.课程领导的含义
  “课程领导”概念被首次提出并进入研究视野是在上世纪70年代,哈里·帕素教授第一次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这个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美国的课程专家在对这一名词进行细致的考察与论述之后,提出了相关的课程领导概念,包括“分享式课程领导”、“创造性课程领导观”、“转型的课程领导观”等。随着课程实践领域的不断发展,美国的CLI(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itute)模式、澳大利亚的促进有效教学的课程领导模式、英国的学科课程领导模式和加拿大的DIME(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Maintenance,Evaluation)模式逐渐成为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1]当前,世界范围内对课程领导的界定主要有五种视角,分别是“功能观”、“过程观”、“内容观”、“特征观”、“行为观”,这些视角基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把课程领导界定为既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又是课程发生的行为;既是特定情境中完成的特定内容,又指向预期目标。之前被大家广为运用的“课程管理”正渐渐被“课程领导”所替代。“课程管理”是接受行政部门指令后的“监控”,“课程领导”则摆脱这种“管制”思想,学校决策的课程模式与活动不再受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驱动,而是走向了“自发”[2]。“课程领导”的本质是引导和统率课程,包括课程开发与发展几个具体内容,作为一种课程实践,它是各项活动的总称。 [3]“课程领导”的根本目标是更有效地达成关于课程的正确理解,获得实施课程的有效方案,并能给予评价,进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优良课程品质,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4]
  2.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含义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课程领导力的下位概念,从情境来讲包含教师、学生,在课程领导力的概念体系里占主要地位。教师课程领导力体现了平等与合作的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在能对课程体系进行积极领悟、对课程实施进行自主实践。教师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课程意识力、课程设计力、人际领导力、课程实施力、文化领导力和道德领导力等。课程实施能力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要部分,体现在能够结合课程标准,对全年的教学进行规划,在课堂教学层面能够根据学情拟定教学方案,以教学智慧补救教学,发挥自主权,并有计划地进行课程评价。
  教师课程领导力包含多个维度,即引领、共识、创生、构建,甚至共享资源的方式方法。多个维度彼此联系,包含了教师能够面对课程愿景,彼此消解矛盾,搭建相关平台,塑造校园文化,进而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世界观。[5]课程领导力体现了教师灵活的教学智慧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依托师生情感与学生共同分享文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课程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智慧,需要具备包含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内的先进的课程领导理念。
  二、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面临的困境
  1.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意识淡薄,缺乏创造性
  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参与一系列课程规划过程中对课程整体的认识,表现在教师对有效实施教学的看法,或者也表现为对其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课程意识属于观念层面,教师所具有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敏感意义等都属于课程意识,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同样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他的教学行为,因此说课程意识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课程体系意识还很淡薄,心中只有教学意识,认为我只要会“教”就可以了,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对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导致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成为教科书的重复者,教学方式永远为“填鸭式”,缺少对课程的自主理解,更不要说能对课程进行批判与创造了。“很多教师都不知道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制,熟悉的仅仅占12%。”[6]很多小学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难以站在课程领导者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小学教师课程领导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课程领导意愿不足。很多小学教师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方法,不愿作出改变,甚至安于现状,惧怕迎接新的课程挑战。在这样的心理和意识下,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只是囿于已有的课程模式,因此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课程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欠缺,缺乏参与性
  教师课程领导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领导意识,还要具备包括理念与实践能力在内的其他能力,如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够设计符合学情与教学规律的方案,能够对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进行客观的评价等。但是现实状况是,许多小学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放弃了对本专业知识的探求,甚至满足于现状,满足于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主,不会灵活处理与归纳学科知识,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模式僵化。
  教师课程领导也需要教师具有领导能力。对小学教师来说,课程领导力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外,尤其是关于学校政策方面的课程领导能力更是欠缺。学校拥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行政部门在编制好课程后,小学教师盲目地跟从专家的方案,不能发挥自主性去开发符合学生学情及自身实际的课程内容,更关键的是缺少与上级行政部门就课程开发与建设进行沟通的能力。[7]因此,面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小学教师多倾向于保守,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开发、生成与创造中去。
  3.教师课程领导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适应性
  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赋予了小学教师更多的课程领导权,但是这种权力只限于政策层面。受现代科层制管理体制的制约,教育系统依然实行着这种领导制度,究其原因,跟这种科层制管理形式结构稳定有很大关系,因此,一直以来现代学校管理都在采用这种形式。但今天,人们发现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教师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容易被忽略。[8]另一方面,学校科层制管理下的量化模式把教师变成了“技工”,教学变成了可以被量化的技术活动,学校教育成为可以被描述与量化的数据。[9]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阶层掌握着课程管理的权力,他们来颁布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由于与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造成管理主体单一的局面。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9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