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本源动力
——也谈生本教育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武进夏溪小学 方静
【摘要】最近半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热情?年初,我从郭思乐教授的讲座中接触到了“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这为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开展生本教育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由扶到让学生完全自主地学习,则是开展生本教育的阵地,而课后有效的评价机制更是保证学生永远热情的条件。学生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彰显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关键词】生本教育 前置性作业 自主学习
曾经看到过一本书,书中有个比喻非常形象:从来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描述冰淇淋如何好吃都是没用的。换言之,如果他真正地尝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英语教学也一样,我们不必太多地考虑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否别出心裁,教学手段是否丰富先进,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有效,教学用语是否精推细敲……我们只要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参与进课堂就足够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喜欢做什么?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而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那么,如何让生本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得到最好的诠释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以“有效预习”促“有效学习”。
如果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己即将要学习的知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没有目标,他可能会随心所欲地听或开小差。他听时,觉得这个知识点我似乎会的,接下来的内容,他想当然地觉得自己也是会的,所以,开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目的地学呢?我觉得只有让学生自觉地想去了解知识,想去解决难点,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去了解所学内容。
我校王老师的一堂课,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上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份前置性作业。作业内容包括生字、词意思的了解和准确朗读,句子的翻译,还有语法点的思考和理解,最后还有写作的拓展要求。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利用手头的一系列软硬件,进行了有效地预习。有关时间“past”和“to”的用法,本来一直是教学的难中之难,这节课我们也听过很多,课堂气氛都很沉闷。但是,王老师的这堂课,孩子们参与面非常广,自始至终都高举着手。在知识反馈时,孩子们的准确率非常高,特别是拓展部分的小作文,写得不仅语句通顺,无语法错误,还非常优美,成为了本课的一大亮点。
在班级里推广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对中上等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课,更积极地思维,汲取更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但是,对于班里一部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完成这份作业无疑会有很大的难度,他们不会做,或者最后根本就不去做。那么,老师课堂上的高效输入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听懂课堂内容是否会更难?还有,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前置性作业,是否需要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先要利用一段时间解说、校对一下?英语老师本来课务量就大,这样是否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即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效果会更好?为此,我们在教研组沙龙活动中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以下要求:
1.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必须遵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原则。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取单词、句型等新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完成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归纳、调查研究、实践操作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
2.前置性作业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预习作业,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自学。通过“我的发现”、“我的例子”、“我的提醒”等归纳总结性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考的习惯。利用身边的例子,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
3.前置性作业要和教学设计相结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真实反映了学生自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调整。对于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对于学生掌握的不理想的知识,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和训练。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4.合理设计有趣味的,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任务。
(1).激发兴趣。比如5A《Halloween》这一课的学习,前置性作业可以设计为:a.先让学生听录音.重点听一听Halloween.pumpkin和lantern这三个单词的读音。b.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了解这些单词的意思和相应的用法。这样的作业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适当扩充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自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操作性强。以6A第六单元的课文教学第一教时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前置性要求:a.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所提节日的名称和日期。b.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某些独特节日及其风俗。c.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对其进行简单描述。这样的预习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各自能力允许的任务去完成。既让学困生有事可做,也能让尖子生展现自我。
5.家校配合。
部分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和检测,让家长能懂得如何指导和监测学生自觉预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一定要经常督促学生长期坚持先预习、后学习,先复习、后巩固的好习惯,以“有效预习”促“有效学习”,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用“自主学习”替代“自觉学习”。
自觉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它必须要寻找一个让自己刻苦的理由,如果这理由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强。但是,哪怕这样的理由很充分,学生的学习也会变成负担而非乐趣。而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英语教研组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幽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幽默,让学生领略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精神主张。使他们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可敬畏的“教师”,而是一个风趣可亲的“朋友”。和谐、幽默的气氛可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情感交流,共同步入一个相容有趣的教学世界。
在教学牛津英语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这一课时,在拓展部分,我让学生看图进行语言输出。有一副图是:一孩子生病。学生A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Tom?学生B回答:I’m ill. 学生A想提出建议:Why don’t you go to the hospital?但是由于,hospital一词还没学过,所以就卡在那儿了。这时,我提出建议:He only has a little fever. He doesn’t want to go to the hospital. So, you can say ”Why don’t you drink some hot water?”在此时,加上动作,加上夸张的语言,学生不仅学会了换位思考,更知道了一些健康保健常识:有点小感冒不一定要去医院,可以多喝开水。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并且,在接下来的拓展部分,学生再也不怕发言了。他们知道,哪怕一种方式不会说,还可以换一种句型回答,真的不行,老师也会幽默地给他们解围。
2.简笔画贯穿课堂,让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虽然,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优点数不胜数,但是,它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教师因为要兼顾媒体和课堂,总是显得过于忙碌,并且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就拉远了。教师还会产生对媒体的依赖性。有一次,我上课的一个班级的投影仪坏掉了。在无法使用媒体的基础上,我反复思考:我怎样来上这堂课?最后,我决定:用简笔画来贯穿整个课堂。我上的是4B Unit 2 At a party的第三课时。一开始,我在free talk 部分设计了介绍自己好朋友的环节,学生相互介绍后,我说:I have a good friend ,too. Who is he? He’s David. But, where is he now?我在黑板上很快画了一辆小汽车,车里坐着David.学生高兴地回答:He’s in the car. Yes. Where is he going? He’s going to the party.很自然地就引导了Party的学习。接着,我在车子旁边又画了房子,房子里画了钟和David 的妹妹Nancy和他们的妈妈.利用这些图片,我们和学生一起很轻松地学习了时间和be late for the party, hurry。整个情境在黑板上都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学生看着图片,反馈时既快又正确。接着我还用介绍自己brother 的情境,在黑板上画了party现场,并画了Joe坐在椅子上的情景。David到party对看到了我的弟弟,他正坐在椅子上,所以,就过去打了招呼。整节课堂就是一个故事,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连环画,轻松地学会了本课Part E 和Part G部分。此时,教师的作用只是绘画和稍作引导,而说的主动权却是完全给了学生,学生学得快乐、轻松。
3.淡化教师能力,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
以上两点是从教师的个人素养出发,从表面上让学生感觉轻松,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而淡化教师功能,则是从根本上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展示的阵地。上课铃声一响,帷幕拉开,短兵相接,好戏连台。
这时的英语课堂是剧场,有时是小品舞台,有时是相声舞台,有时是多幕话剧舞台,有时是东北二人转舞台。老师不再是学术报告人,有时是端着盘子,围着毛巾,吆喝着招徕生意的跑腿小二,有时是坐山观虎斗的闲人,有时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有时是说戏排布的导演。
随着剧情的变化,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指挥棒也在不断地交接。课堂中学生比教师讲得多,发现存在问题比讲授新的知识多,环节更新快,知识容量大,学生得到的实际锻炼和收效多。
在教学4B第八单元《Open Day》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Open Day的相关知识,一上课,就让学生到讲台前来讲自己的理解。然后,我们的课堂今天就全开放了,孩子有的扮演爸爸妈妈,有的扮演其他学校的老师,还有的扮演上级领导……而There be 结构句子的运用,学生也在给来宾介绍自己学校、教室……的时候自然运用到了。最后,老师做的就是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了。这堂课学生完全是自主地想学,语言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所必须的工具了。而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三、 对于后进生,以“以生带生,”取代“蜡烛教学”。
学习英语,很容易出现的就是两极分化。为了保证及格率,英语教师往往会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拉几个差生来补补课。可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而“以生带生,以生治生”,不仅可以将老师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我在班里成立了“检察院”,主管学生作业考试行为。他们以八人为一个局,局长、副局长、记录员……每人都有一个官衔。在这看起来“搞笑”的任命中,激发的不是学生的“官欲”,而是学生的热情与责任。在这里,所谓的“官衔”其实就是“管衔”,人人有“管衔”,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事做,人人把事做好,证明能力,无愧“管衔”。
轻轻松松地上课,轻轻松松地做教师,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不把一切外在的因素夸大化,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只有弱化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把学习当成自己深层的需要,自发地需要,你和你的学生才可以进入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体验到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学生的幸福感觉,彰显一个全新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 2008年1 月
[2]郭思乐《生本教学论》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