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德育纵横>>生命教育
生 命 教 育 案 例
发布时间:2009-02-25   点击:   来源: 夏小   录入者: 唐春燕


 生 命 教 育 案 例
      目前,我校在师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师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社会属性,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凸现了生命之重。
      当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要“进课堂”,也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联手设置“安全网”。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成功梦想的工具。如此,“生命教育”进课堂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生命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展开试验的初期阶段,谈几点做法和实例。
      案例一:爱心加约束打造优等生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基础,是“爱其师,信其道”的关键。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单亲或无亲的孩子,更应该付诸爱心。
      我们班有个叫俊海的孩子,父母长期分居,俊海晚上跟着妈妈睡觉,白天由奶奶接送上学。其严重缺乏自主意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打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还经常偷拿班级或他人的物品。
      [做法]:我首先从多方面了解了俊海的家庭情况。发现他的妈妈是一个尽职尽责,甘于平庸带有一些软弱的普通工人,而他的奶奶却是一个固执、能说善辨的小学退休教师,他的爸爸是一位完全保留职业习惯的检察官,还带有一些“恋母情结”。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使得俊海的行为习惯和对人对事态度与众不同。
      我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爱心关怀这个孩子,从生活上,思想上去感染和转化俊海,让孩子重新燃起爱的希望,感受到被人正确关怀教育的温暖。首先,我帮他在家中找到了榜样。他的爸爸是一位优秀的检察官,因为优秀的工作所以少了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希望他要像爸爸对待工作那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同时也作了俊海爸爸的思想工作,让他尽多地把自己热爱工作的一些事例讲给儿子听。奶奶是小学老师,在家中遇到不会的难题一定要请教奶奶,因为奶奶特别喜欢爱学的孩子。在这期间,我也经常跟她的奶奶和爸爸谈心,征得他们与我的配合,尽量的希望通过孩子化解他们家庭内部的矛盾。同时我让他找出自己在班内特别崇拜的伙伴。我偷偷做这些孩子的工作,希望他们跟老师一起帮助俊海。让小孩子来管小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年半的时间,我给俊海换了三个同桌,现在的刘璐是最合适最合格的一个小帮手。
      在我们的努力下,俊海已经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渐渐还有了一颗爱集体的心。于是,我又开始让他当午休站队的小组长,暗地里也偷偷做其他学生的工作,让他们一定多支持俊海的命令,监督他的做法。在爱心和约束的帮助下,俊海在悄悄的变化,我有信心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案例二:孩子的意识需要正确的引导
      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现象严重,如果不加强引导,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王颖家庭特别富裕,在学生中摆谱,自私自利成为习惯,蛮横无礼很严重。针对这种孩子,我和他谈心,问他最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人才是受人尊重的人。并告诉他,老师为何受到尊重,英雄为何受人敬佩,是他们本身具有做好人好事的品质,具有团结同学的好品质。靠压制别人,靠花钱收买人心,是不会长久的。渐渐的相处中,我及时引导王颖热爱劳动的心理,并多次运用鼓励性评价语(抛开物质性奖励)引导他多关心他人,替同学着想。学校要到春蕾小学进行手拉手活动,我首先让他参加了。那次活动对于王颖来说太重要了。她看到了山区的孩子是怎样学习生活的,他感受到了贫穷孩子比他还要好学,还要渴求知识。寒假后,王颖像是变了一个人,过年没有专门要名牌的衣服,反而让他的家长给他存了几万元的“爱国储蓄”。她还羞涩地带来了一包自己穿小了的衣服,说要送给我的女儿,不知道我会不会不要。我笑了,告诉他,希望我的女儿穿上王颖的衣服也能像她一样漂亮学习好。王颖已经转变为一名学习优秀,可爱又时尚,处处奉献爱心的小女生。
      小学生生命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形成教育。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人,要好好把握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成为社会理想中的人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