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师生园地>>教师之窗>>师德建设
因为热爱,所以改变
发布时间:2009-03-0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蒋明锋


 

“教育事业如海,生命为舟爱做帆”,这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画卷,自从参加工作,我就用自己的青春亲手描绘她,至今已有十多个春秋,线条是用汗水勾画的,色彩是心血染成的。这十多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做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为人师表、方正质朴的品格与爱心,还要以认真的工作态度,诚恳的待人原则去教育、感化、鞭策、激励学生,用亲情般的爱分洒给每一个学生,我在实践中,不断努力着,不断探索着。顺境中朝气蓬勃地投入,逆境中锐意进取,从不放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我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也有了改变,从一位数学教师岗位转到科学专任教师岗位,我曾经怅惘、迷茫、失落。怅惘的是与教了整整十年的数学学科告别,就像和一位好朋友离别,还真有些割舍不下。迷茫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以及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我似一个学步的孩子,今后的教学出路在何方?走在校园内,看着孩子们亲热地跟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打招呼,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内心溢满了失落。

然而,等不到我过多怅惘,开学的钟声就已敲响。怎样尽快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尽快让孩子爱上我这个科学老师,爱上我的科学课,便成了我必须立马解决的新课题。刚开始教科学的几个星期,为了备好一堂课,我要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为了上好课,我要反复修改教案,还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讲解科学知识时,为了不犯科学性的错误,我要翻阅大量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上书店购买书籍,不断学习新知,提升教育理念。这一切的一切都曾那样地让我疲惫,让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但如今,历时近二年的科学教学,我已能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那一双双明澈清亮而带着几分欣喜的眼神,就是当我出现在楼梯间时那一句句“老师下节课我们上什么?在哪上?”“你要多喊我发言”的热情期待,“老师,我去旅游时捡来一块石头,你能帮我看看它是什么岩石吗?”的热情问候及探究欲望,就是当我出现在实验室时,呼啦一下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好奇地问这问那,甚至于不经意间几颗糖就塞到我手心的感觉,就是当我因公务耽搁某一节课后走进教室那一刻响起的热烈掌声,“耶,老师来了!”“上节课怎么没上?”……虽然,我曾付出了很多很多,但现在,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教学中有苦有乐,有成功有挫败。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新知是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如果哪节科学课事先没备课,那么那一节课连纪律都难管。因为科学教材仅仅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个素材或者一个思路,教师要根据这个素材和思路去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把科学知识的传授贯穿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备课,从读懂教材到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科学课程资源,到材料的准备,甚至事先亲自做一做实验,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闪失。我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时,本想通过“热空气上升产生的动力推动纸蛇的摆动”的实验来验证热空气能上升,会流动,由于上课前我没做这个实验,上课时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纸蛇不能摆动,显然实验失败了,不能说明问题。瞬间,教室里沸腾了,有的说是因为蜡烛的火焰太微弱了,放出的热量往四周散发了;有的说纸蛇没放对位置太高了;还有的说纸蛇太大了;经过一阵讨论过后,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纸蛇终于摆动起来了。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失败中悟到了科学实验讲求严谨性的问题,这使我欣喜,但同时也使我警醒:不打无准备的仗,至少要给学生留下“这是一个热爱科学的科学老师”的良好印象。现在的科学课中不应该再出现“说教材”或“说实验”的现象。在我的科学课上,学生最高兴的事就是让他们亲手做实验,为此,我也向他们承诺,只要有实验课,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带他们亲自实验。现在有科学教材都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实验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准备,学生往往记不住,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也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我会想方设法地找实验材料,有时会借一些,有时会从家里带一些,有时会买一些。我丈夫经常开玩笑说:“别人一个月拿几百元,你一个月拿几十元,还要倒贴,你傻不傻,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就可以了”。每次听后,我都无语。但每次过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课前准备,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几年的尝试我发现一节介绍性的科学课,学生兴趣不浓,常常心不在焉,你在台上说,他们在台下讲。但一节实验课学生会很专注地去做实验,学生学习积极.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是科学知识水平,还是科学探究能力,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学和的求知欲。有时连三年级孩子提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我却无从回答。比如:“蚯蚓能再生,那把蚯蚓纵向剖开它还会再生吗?”“如果把蚯蚓剁成三截、五截、十截、二十截它还会再生吗?”我既惊叹于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同时又羞愧于自己做为一名教师知识是多么浅薄。显然,学生在观察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事物时,能提出相应的问题,但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孩子们弄不明白的真正原因是教师自己弄不懂,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需要,在业余时间里,我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寻找提升自己的源头活水。我努力去看各种书籍杂志, 因为这是我与专家交流思想的时间,在字里行间可以解开我许多的疑惑。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没有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无法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科目的学习,把我引领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得越多,感到自己懂得越少,越觉得自己在教育的领域里象个小学生。我越发感觉到,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从中获得新生,使教育教学工作赋有创造力,不被时代所抛弃。为了把知识更好地教给学生,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管理专用教室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还是魏书生说得好: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当作宏伟的世界去研究,你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当面对那一双双纯真、渴望、信任的眼睛,一种责任感又油然而生。当我用十二分的耐心与爱心帮助孩子们解决各种问题,使他们得到进步,能茁壮成长,我总有一种农民面对五谷丰登好年景,工人交出合格产品时那种乐滋滋、甜丝丝的感觉。

我不光是一名科学老师,还担任着实验室专门管理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每学期初,我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必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还需填写好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准备好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开学初及时收取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表》、《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等相应的书面材料;每学期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实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使用材料情况和相应数量;每天除了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每周还要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记得在2007年下半学期,武进区要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全区上下都积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我校也相应地增添了很多仪器,为了能更多更快地完成任务,我放弃了十一长假休息时间,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忙碌了整整3天,终于把堆得满满的乱七八糟的实验器材归好类,整理到位,填好标签。

除了上好课,管理好实验室外,我还长年担任着“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的学生辅导工作。虽然每次竞赛从报名到比赛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但我在平时上课时就要物色好人选,挑选上课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敏捷,动手能力比较好,喜欢看书的知识面较广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让他们多实验,多发现,多读书。金钥匙比赛是根据每个学校订阅的第6期的科学大众的杂志的份数来确定比赛的内容和比赛人数。但仅仅只看第6期是远远不够的,考试内容还涉及到12期的内容。在暑假里我就利用休息的时间,在网上认真阅读12期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点提纲挈领地摘录下来,打印下来做好复习准备。等到开学后不久,在班主任老师的协助下确定好人选并上交报名单后,我就把参赛学生集中在科学教室利用午休时间训练。针对以往的比赛题型,我给学生一一讲解如何解题,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入手。别的同学都在教室里美美的睡觉,而这些孩子却在炎热的夏天,最想睡觉的时候放弃休息时间听我讲这些,说那些,他们毫无怨言,认真地听着,记着,课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科普知识。我也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记忆知识,和他们一起复习,介绍一些记忆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金钥匙比赛中,5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有2名同学获得特等奖,1名同学获一等奖,2名学生获二等奖,是近几年获得的最好成绩,当我把好消息告诉他们时,其他同学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并且这几位同学都光荣地被为“三好学生”。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                                    

时间一瞬即逝,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我却倍感充实和幸福,因为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拥有了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尊重与爱戴;拥有着对事业探索的充实与成功的快乐。因为热爱而改变,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