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乎孩子的“在乎”
杨鹏是一名从外地转进的学生,说起他的学习成绩,家长感到沮丧,我这个做老师的也是非常着急,不过,我想:只要多花些时间给他补补课,以前拉下的课程他还是能够赶上的——他的学习态度还不算太差,虽然补习时有些懒懒的。经历了一段时间,我渐渐地摸清了杨鹏的学习“底子”,在一段强化训练以后,他的成绩慢慢地有了一点起色。为此,他的父母向我表示了由衷的感激,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就在我踌躇满志地实施我的下一步“补差”计划时,发生一件让我始料不及的事。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批阅完上午的语文试卷,感觉到杨鹏这份试卷做得比较糟糕。看着窗外明净的天空,想着家长的期待,再想想杨鹏最近补习中的那份慵懒,我竭力按捺住心中的不快,去班上叫来杨鹏,让他放学后再重考一次。
放学后,杨鹏很听话地来了,拿了试卷去教室。其间我去看了两次,见他挺认真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
然而,考试时间终了,他的这份试卷却让我瞠目结舌!他只完成了很少的一部分,连原本会做的最简单的基础题都没有做!
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极度气愤,语气也不由得严厉起来:“杨鹏,怎么回事?基础题也不会做吗?”
杨鹏嗫嚅着:“不,不是。我想,我想,先把难的题目做起来……”他脸涨得通红,惶恐不安地瞧了瞧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位老师。
“把难的先做起来?那么多简单的题目……”我突然意识到,他的想法不错!他想挑战自己的实力,不想作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我却忽视了他这种内在的感受!我凭什么剥夺他的这一权利?就因为他是“差生”吗?
我无言。再仔细端详他的试卷,从每道题目后面残缺不全的答案中,我分明看到了他努力的痕迹!而在这之前,我竟从未留心过!
杨鹏走后,我陷入了沉思。
班级中“差生”产生的原因林林总总,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他们一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后,就会共同面临这样的境地:教师为他们补课,他们被呼来唤去,在感受到他人同情的同时,更多地尝到了一种相形见绌的难堪与苦涩。心理上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但是很少会有人顾及到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还要面对那些乏味的但还不得不做的大量基本题(老师总是让他们从基本题做起)。尤其让他们的伤心的是,一遇到难一点儿的题目,老师便好心地嘱咐:这题太难了,你们不用做!
有人曾说过:在每个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个挑战者,都有向他人证明自己实力的愿望。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很在乎的事。
那个下午以后,我调整了补习的策略:把“果子”悬高一些,让他“跳一跳,够着吃”,让他与同学一起尝试做一些探索性的题目。他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积极性,与我配合得很好。尽管成绩提高的速度依然不快,但我分明感觉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再慢慢增长。他终于找回了本应属于他的那份自信。
新课程的理念与灵魂,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很在乎在集体中能够得到一种认同,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在乎这一点!我们必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培植。教师绝不能把学生的感受看得无所谓,他们所在乎的,我们做教师的必须站在他们的立场,从尊重的角度去理解、去品味,并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那些发自内心的需求,让他们那本该精彩的世界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