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6年秋,28岁的王勃渡海前往交趾、探望多年来只在家书中谋面的父亲。交趾远在今天的越南,父亲是因为自己的杀奴而受累才被贬官到那里的,这让王勃既愧疚又挂念。
王勃,开一代文风之先河的“初唐四杰”之一。“四杰”中,他更是华章迭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绝妙佳句是不胜枚举。当然,最有名的还属《滕王阁序》!当年的洪州都督阎伯屿为借滕王阁重建之机让自己的乘龙快婿扬名,设了个局:竣工宴席上,他故意站起来问:“有谁肯为古阁重建作一篇序啊?”,然后他就等着金龟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序文来应和,不料冒出个“愣头青”——王勃居然“文不加点”地一气呵成,四座轰动。起初还气得跑出去“更衣”的阎都督在看了偷偷遣人抄过来的“王序”后直叹:“当垂不朽矣!”,最后不仅挽留他多住了几日,走时还送了许多江西土特产。海明威站着写作,被传为美谈,而王勃是喜欢躺着写作,据说这篇序文也是躺着打腹稿而一气呵成的。王勃一序传千古,文中,他为后世留下了“高朋满座”、“老当益壮”、“萍水相逢”、“渔舟唱晚”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妙句。“四杰”之首,当之无愧。
王勃生于诗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祖父王通乃隋末硕儒,房玄龄、杜如晦都曾师从过他;叔祖王绩也是声名远播的山水诗人。少年王勃更是青出于蓝:6岁即善文,9岁时,读硕儒颜师古所注的《汉书》后,作读后感《(汉书)指瑕》,直指颜师古注解中的错谬,时人惊为“神童”,14岁就被授以“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才,招之入府,聘为修撰,专事作文编书。王府里的王勃,在一次沛王与英王的斗鸡中,见两人斗兴正酣,逸兴遄飞,遂作《檄英王鸡》一文,沛王美滋滋地将此文以下战书的形式地递给了英王。文章因为精妙绝伦,宫内争相传抄,最后也抄到了唐高宗的龙案上,字里行间的“血战功成”等内容,不由得叫高宗联想到太宗弑兄篡位、喋血武门的家事,疑有挑拨皇子间关系之嫌,遂怒逐王勃,不容在王府有片刻的逗留,且从今往后不得再走进王府半步。实际上,唐时斗鸡之风盛行,太宗时,一个叫杜淹的小官,还因为献斗鸡诗,暗喻太宗平定海内战功而得到赏识,一路被提拔到吏部尚书、参政议事等要职。同样是“斗鸡”的诗文,一升一降,王勃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的落差一目了然!王勃的文才得家传兼自修,名动天下不过囊中探物。然诗书之家教育上的盲点往往在于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的不兼修,不做官是奇才,一做官就笑话百出(李白常常上班迟到兼酒后闹事、王献之对自己本职工作不甚了了,这都是经典案例!)。做了官的王勃醉心文学多于官场经营,这就注定了他日后在官场上“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结局。
被赶出沛王府的王勃后来补缺虢州参军,任上,他窝藏犯死刑的官奴,又因害怕走漏风声而杀人灭口,案发后,按律当斩,幸遇朝廷大赦,得以免死,革职之外,贬乃父至孤悬海外的交趾为令。年轻的诗人,因不善官场经营而屡遭横祸,直致心灰意冷,最后遁迹江湖。
大海上,王勃探父的船遭遇风暴,眼见着越来越大的风浪,王勃几乎吓破胆,“愿承欢而卒岁”、“愿承欢而卒岁”......一个巨浪盖向王勃,卷走了他绝望的祈祷与呼号,更掀翻了他的船,船沉了!在“天嫉英才”的宿命漩涡里,可怜的王勃溺水而亡,尸体据说是逆流漂到岸边的,交趾的百姓为他操办了一个葬礼,捐钱建了座庙。
还是那个唐高宗,在怒逐王勃多年后的一天,看传到龙案上的《滕王阁序》至“落霞”段时,不禁掩卷喟叹:真奇才也!欲召之而勃已死!
历史的长河水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读到清人所辑王勃的史料时,写了很长的一段批语:“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才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何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留在天涯一角越南的庙,在越战中的1972年、被“美帝国主义”飞机给炸成了断壁残垣,所幸,他的塑像被当地居民给保存了下来!
王勃的天涯,在越南义安省宜禄县宜海乡,海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