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社会和学校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人则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个人必须明确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必须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作好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与调适。
从外部因素上来说,要国家对教师职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健全教师心理保健体系;社会舆论应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学校在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时,应与对教师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而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并提出,现代教师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心理上的支持。具体在实践时,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和家长要给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场地;创设民主平等、团结温暖的学校心理环境;提高教师收入,为教师提供后勤服务保障;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教师开展心理辅导等。
从内部因素来说,教师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充满自信乐观豁达,调适心理坐标期望值;乐于交往、融洽关系,要乐于奉献;学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把握情绪提高调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消减应激,不断升华,学会制怒,合理宣泄,完善个性,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等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心理保健的思路有:丰富想像力,增强预见性;运用绩效回顾,做好自我悦纳;做好心理迁移,减缓心理压力;培养直接兴趣,建设心理环境;创设团体学习,提高角色认同;强化心象诱导,主动自我调适。
因此,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不仅是要继续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更为迫切的是对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理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和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并提出了全员培训的“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模式。同时,学校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安排教师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领导多理解各年龄阶段教师的不同需要,多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心理环境教师心理健康讲座稿
一、何谓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其中1、2、3、4、5项都是对心理方出的要求。
二、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美国生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
俄罗斯的兹马诺夫斯基经长期研究列出一个健康公式:
健康==情绪稳定+ 运动适量+ 饮食合理 / 懒惰+嗜烟+ 嗜酒
因此,健康幸福快乐长寿,很重要的一条是及时调节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