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心理健康是人生的幸福之源
1. 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夫妻关系;子女教育:嘟嘟为主,打骂为辅)。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对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度。
2.心理健康是教师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积极心境与消极心境)
(二)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校中有20%-30%的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排解,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疾患。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心理素质等,但教师的因素又是非常重要而且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好,并且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话,
他就不会把学生因考试焦虑引起学习成绩下降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
就不会把学生性格内向说成是不
就不会把学生为了引起教师关注而做出的某些行为理解成品德问题,
更不会让写错一个字的学生再写上一百遍……
2.教师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特征:
如果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如和蔼、热情、宽容、耐心、有幽默感,作风民主、行为坚忍、关心学生,同时具有令人愉快的表情和礼貌等,就能深得学生的爱戴与敬慕,学生也会随时随地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注视教师的一言一行,并在暗地里加以模仿。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便会无形中受到教师健康心理的熏陶和影响。
反之,心理失调的教师,常常会带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如教师粗暴无理、偏爱、不公正、工作拖拉、情绪不稳、挖苦嘲笑、缺乏耐心、傲慢自大等,这样的教师不仅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害怕、说谎、缺乏礼貌、反抗、挑衅等消极心理反应。选教师的人品比知识更重要。
七、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