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等级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且,人们通过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所示,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心理问题所带来的。 近年来,校园里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个
案例一:
最近,班主任知道了班里有男学生给他取了“太监”的绰号。18日快放学时,有3个同学在教室旁玩闹,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里,老师教育完他们后,就问有没有叫他“太监”绰号的事,学生承认有,
案例二: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教师的一时冲动,甚至危及学生一生。济南市有两位三年级小学生,课余玩闹时掀了女同学的裙子,班主任让两个小家伙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愤怒地将其斥责为“流氓”。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从此经常遭到同学的讥笑。
案例三:亲社会侵犯行为--语言暴力
丁瑞婷 女 15岁 重庆市实验中学9年级学生。2003年4月12日因教师汪惠清批评“你长的不漂亮,个子又矮,连当坐台小姐都不够资格.......”由于批评严厉,同时又用木板打其手脚。之后丁写了份遗书“我什么资格都没有,我走了。我恨透了这个社会,我永远都不想回到这个社会了......”最后跳楼自杀。
之后教师被开除工职(反聘教师)。因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一年执行。(双方律师还在为此事打官司)
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确实需要更多的人对教师和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
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仅靠一两个心理辅导员或者一两次心理咨询显然是不够的,促进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2002年5月,性格孤僻的甘肃教师携枪来到他向往已久的首都完成自杀之旅,幸好刚到北京西客站就被民警发现。原来,这个有着17年教龄的教师,由于性格孤僻自觉和社会格格不入。
案例七:2002年6月,云南昆明寻甸县一个小学教师因受到校领导不点名批评,气愤难平,为泄私愤,竟然放火焚烧校舍,造成8名住校学生被烧死,4间教室、7间宿舍被烧毁的犯罪事实。
案例八:青岛市四方区某小学的一名优秀骨干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勤于钻研业务,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和尊重,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骨干教师,有一天,却因一名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训斥之余,对学生连拉带拽,最后竟抓着学生的手在墙上磨……,造成了影响恶劣的体罚事件。
平日一贯兢兢业业,对学生和蔼可亲的好教师,为什么会出现失去控制、违犯师德的现象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四方区教体委深入到学校、学生及教师家庭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发现,该教师事发前,因爱人生病、儿子学习成绩下滑等因素,心理压力陡增、情绪低落,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酿成不良后果。通过对此事的调查与处理,再联系其他类似现象,四方区教体委敏锐地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不容忽视、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案例九:今年7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重点中学——石柱县中学任教的22岁女教师马某,上班3个月后留下遗书,近日在宿舍上吊自杀。
亲人、同事扼腕叹息之余,更多的是震惊——长相漂亮、工作出色,又没有情感纠葛的她,实在没有自杀的理由。但留在她寝室的遗书却显示,不能承受工作之重致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后走上不归路。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的消失,将一个长期被社会所忽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出来。死者所在的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痛心疾首地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生命不堪重负。
案例十:年轻教师出现上课焦虑。今年28岁的
案例十一:吉林 某区李某校长上任不到一周,跳楼自杀。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一位中学教师说:“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煽风点火……而是要告诉大家,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所我们的主观意志能够完全改变的,我们要挖掘原因,积极面对。
五、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教育是高发行业,教师是高发人群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四大职业压力:空军地勤、医生、教师、警察……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在20%左右,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更是高出正常人群30个百分点。
原因: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教师压力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
据一些研究分析,教师心理问题增多,主要由压力增大所致。教育改革不断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日益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和不少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专业化: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德三新”: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
同时,教师还面临更多的公众压力,学校众多的考核指标(包括升学)和教学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少数学生对教学的反叛,家长本着望子成龙心态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评价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也把“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目标,时时事事力求尽善尽美,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不能实现或受到障碍,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2.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任务,一般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教师的工作看似很有规律,但又往往寝食违节,休息失常。
班额大60人以上,尤其重点校、重点班等。一位小学班主任说:“孩子多了,老师肯定是有压力的。比如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调皮的孩子管理起来也相当不轻松。那些带毕业班的高中、初中老师的压力就更可想而知。”
3.教师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教师的生活空间狭小。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学生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新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
4.师范教育的不完善:师范教育学习的是心理学知识,而没有学习心理卫生、心理保健知识。
(二)主观原因
1.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均:社会化过程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消极看问题)、心理的承受能力不同、人格素质不同(性格、气质、能力)、自我意识水平不同。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是消极的(如亲人故去、家庭的变故),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段调整时期,教师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