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心理教育>>组织实施
个案辅导
发布时间:2011-06-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汤锋霞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夏溪小学     汤锋霞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周某某,12岁。六年级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父亲、母亲、奶奶;家庭教育状况:其父对其不闻不问,既不管其生活又不管其学习,奶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因不识字,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住房:租用民房的一间套房;母亲无工作,,一家三口仅靠奶奶微薄的退休工资度日。偶尔个别亲戚会提供些物质上的资助;班级情况:班级里单亲家庭子女不算多,同学间关系融洽,班级气氛团结;科任老师评价:自卑心强,自信心差;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敏感,自我防范性强;课堂纪律差或上课睡觉,不按时交作业;同学评价:不怎么学习,上课爱讲话或不听课,喜欢顶撞老师,但对朋友讲义气,够朋友;自我评价:不知道,就这样了。(缺乏自信)

个人成长史:三岁因父亲外遇缘故,父母离异,随母亲和奶奶同住。父亲从未尽过做父亲的责任。父亲在其五岁之前,给过几次生活费,后因又重组家庭,就再没什么联系。奶奶年老力衰,身体也不好。奶奶对其父母离异一事,认为是其父不对,就主要靠她一个人的力量维持着破碎的三人之家。一年四季只有几套衣服,冬天天气很冷也穿得非常单薄。日常生活缺乏人照顾,有时头发很长了也不理发。

二、辅导策略与实施

1、问题分析

(1)、自卑(由于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缸乏温馨的家庭,家庭条件差,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2)、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他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己,所以对于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教育,有抵抗情绪和行为)

3)、对学习自暴自弃(家庭的不幸给其心理留下创伤,影响了他的学习,再加上父亲的不管、奶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他心中无明确的学习目的,无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习上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学习上受的挫折越来越多,索性自暴自弃。)

2、实施措施

1)、用爱的力量把他拉向学校,防止他缀学。

因为特殊的家庭缘故,他仿佛感觉自己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多给他一些爱护,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忘却父母离异给他带来的人格上的伤害,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了感情,不至于发生缀学现象。一方面我注意观察,寻找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信任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我发现他四季衣服少、旧、破,特送给他几套衣服。另一方面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了解到他和蒋金桓是好朋友,特安排他俩坐到一起,并让蒋金桓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他。

2)、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比起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忿恨。周某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告诉他雨果曾说:苦难是后娘也是慈母,就这一点来讲他就比健全家庭的孩子,多了一笔不少的财富。他学习不好就鼓励他说老天对人成功与否的决断不是在起点而是在终点。

、注意多表扬,不语罚。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和叱骂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声誉,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还意着自己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耐心说服、暗示提醒。清朝学者认为: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三、结果分析

经过努力,周某某同学没有缀学,与同学的关系相处得不错,现在他已经小学毕业了,但他见到我总是很热情的问好。可见离异家庭子教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