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儿童身心特点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各位家长:
孩子们成长很快,他们在我们一年级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各位家长的培养、教育下,再加上孩子们自己的努力,他们已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大家都来关心的工作。
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这种教育时效上的长期性、教育途径上的协作性,更要注意家庭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和教育方法上的艺术性。
抓好小学低年级时期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关系极大,切勿掉以轻心,错失良机。孩子们已经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作为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长,采用科学的、灵活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既要与学校老师合作,又要与孩子合作。
不知你们在孩子刚上学时是否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问题:幼小的孩子在去上学时喜欢拖拖拉拉,然后回家做作业也喜欢拖拖拉拉,弄得家长特别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现在针对家长们类似以上的问题,今天的讲座就从下面几方面适当展开,供到会的家长参考。
一、让你的孩子有准备地学习
如果有可能的话,每天上学的时候尽量让孩子提前10-20分钟到学校。
这是我的一个特别有效的家教经验。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学校要求每天早上到校的时间是7:40,而我每天都在7:20前将孩子送到学校,5年下来一直这样,有时我拖了一点,孩子还会跟我着急。大家一定别小看这提前的一点点时间上学,很多家庭是做不到的,但如果家长做到了,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到的孩子他可以很从容地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比如需要上洗手间的可以上洗手间,昨天有些疑问没有完成的作业,可以请教同学,他还可以利用短短的时间把当天要上的课稍微浏览一下,然后安安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多好。因为做好准备的上课,孩子从一开始就会注意力集中,然后就能够专心地听老师讲课,那又何愁孩子不认真学习呢?而且专心听好课了,孩子回家时就能够很顺利地完成作业。况且还不仅仅是是专心听课的问题,从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意识到有准备的学习和生活,会让他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轻松,很自在,不慌不忙乱,清清楚楚,从从容容的,这种生活态度的形成不仅有益于他小时候的学习,也有益于他将来的学习乃至于工作、做人做事。
我的一个亲戚在她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曾经给过她这个建议,当时她觉得孩子小,学习简单,不用那么认真。她习惯踩着点钟差个5份钟把孩子匆匆忙忙送到学校,就连期末考试都如此,结果有两次考试迟到,女儿因紧张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可想而知她孩子的小学学业肯定好不到哪儿去。今年小学毕业了,孩子的学习让她烦恼得不得了,这时她才诚心地对我说,当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对的。因为孩子小时父母的点点疏忽,造成孩子对许多事情逐步的不专心,导致后来她学什么都学不进去,人在课堂,心不知到哪儿去了。
我现在的房客小陈,她的女儿今年读幼儿园中班。2个月前我们刚认识时,她告诉我她的女儿让她很烦恼,经常是没有正常到学校上课,或者上学迟到。当时我就建议她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要每天坚持提前送孩子到学校上课,而且要做到风雨无阻,不要因一点点小事就心疼孩子。刚开始时,小孩、大人都很痛苦,但2个月过去后,孩子习惯了,而且她因为天天早到学校学习好、表现好经常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于是就变得特别爱到学校,这一段时间她得到了好多五角星。为此我还特地买了一个小巴比娃娃作为礼物奖励给她。如若小陈能够一直这样坚持,她又何愁孩子上小学时每天的上学问题、甚至学习问题呢?
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有准备的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生活、学习的轻松状态,有了轻松自在的状态,生活、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有了快乐的心情,生活、学习自然就特别有趣,学业自然就学得好,学得轻松,家长也就可以不用操太多心了。
二、要了解儿童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
为了使您的孩子心理健康,身为父母,除了家长自己心理要健康,这里,再向各位家长提一个建议:要依据儿童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一样,“要把儿童看成是儿童”。
儿童有八大特点:
⑴儿童是好奇的。他们新鲜好问,喜欢“打开沙锅问到底”,家长要不厌其烦。
⑵儿童是模仿的。他们喜欢学大人样,家长要注意自身言行,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⑶儿童是好动的。他们缺乏自制力,家长要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多接触事物,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好动心理,剥夺活泼天性。
⑷儿童喜欢游戏。科学研究证明,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很好途径,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团体合作、顽强等心理、道德品质。家长教育子女不要靠说教,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做游戏,特别是一些传统游戏。
⑸儿童喜欢成功的。事情成功,使孩子既感到有趣,又可以得到父母的赞许。家长要利用这种心理多鼓励孩子做各种事情。
⑹儿童喜欢野外活动。家长不要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要让孩子多到野外活动,孩子还小,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去野外活动。
⑺儿童喜欢合群。他们喜欢和群,家长要正确引导,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⑻儿童喜欢称赞。家长要利用这种心理鼓励上进,但又不要滥,以免失效。
各位家长,根据以上所说的8个儿童身心特点进行教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一项调查显示:82%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44.7%的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无可非议,但是,有不少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的可塑性较大,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坏习惯,而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不仅对孩子近阶段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可使孩子终生受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无数的科学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未来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习惯是在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家长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用足功夫,要抓住低年级这个小学里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下面就从大家关心的学习习惯着手,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⒈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
⑴集中注意的习惯。
7~10岁孩子注意稳定性差,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
第一,孩子做功课时,应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尽可能地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家长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安排作息时间,将做作业、看课外书、娱乐等内容合理地交叉搭配,有张有弛。千万别叫孩子“连续作战”或“开夜车”。
第二,需进行必要的意志教育与训练。注意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如培养定时定点做作业的习惯,限定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阅读内容等方法都比较有效。
第三,要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孩子手、眼、脑、口并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读书,可以教他用手指着课本有表情地读;学习数学,可让孩子拿些简单的实物当学具,摆一摆、排一排、拼一拼、搭一搭,也可以画一画,弄清数量关系。古人读书强调“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即开动脑筋多思多想,眼到、口到即多看多读。现在我们还强调“手到”,作适当的笔记或划一划、圈一圈。只要在学习时做到这几个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集中注意的习惯就容易养成。
⑵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勤于思考是学习知识、理解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多问,要认真解答孩子的提问。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父母,由于重视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孩子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例如“树为什么朝天上长?”,“蚂蚁会不会说话?”,“为什么苹果是红颜色?”……他们从不打断孩子的提问,而是认真努力地完成解答问题,还举些类似的、浅近的道理帮助他解答问题。有的父母,因为自己在忙家务、忙工作,或一时答不上,就敷衍了事,甚至责怪孩子,这是不应有的态度。家长还要培养孩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要培养孩子耐心听完一个问题的解答后,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而不允许七拉八扯和“东一棒西一锤”。同样,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把前因后果讲清楚,语言规范,用词得当,为孩子做出榜样。
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观察才有思考的内容。鲁班就是在仔细观察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后,发明了锯。另外,还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鼓励孩子克服“爱面子”思想,不懂多问,增长知识才干。
⑶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使孩子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记忆效率。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先复习后预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孩子做作业前应先复习当天学到的知识,再动笔做作业。复习时有不懂的地方要问,直到弄懂为止;预习时有不理解的要在课本上做记号,在上课时特别专心听讲或
第二,复习要及时,有重点,有计划。课后复习内容少,时间短,因此效果也好,家长应帮助孩子在复习时将知识归类,抓住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好单元复习和总复习等,使知识得以反复巩固而保持长久的记忆。
⑷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及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
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作业,要反复检查,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要为孩子创造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机会。如孩子遇到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鼓励孩子自己查阅字、词典,家长在旁边注意督促或方法指导,不要因孩子查得慢、查错而代他查,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对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应以鼓励为主,热情肯定,使孩子既充满信心,又激发起“做得更好”的欲望。还有,家长应要求孩子在做作业时自觉订正错误,这是为了提高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孩子有责任心,有的家长怕孩子作业本上出现红叉,就把每天检查作业的工作包揽下来,甚至代替孩子改正,这样做事无益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⑸整理好学习用品的习惯。
孩子年龄小,做事容易丢三拉四,学习时也会这样。学习用品乱放,作业本、书本乱丢,做作业时东寻西找,不仅浪费时间,且不易集中注意力。家长要教育孩子认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由次序地放好。做作业时是这样,做好作业也是这样。要按课程表准备好学习用品,对每件学习用品有规律地放在铅笔合里、书包里,整理好书包。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⒉我们家长怎么做?
⑴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
家长应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大部分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孩子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孩子有这样一个相对宁静的空间,当孩子一进入“小天地”就产生条件反射,注意力集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境界。当然,“小天地”里还要布置一番,建议家长:在孩子房间里设一个学习角,放一只书写台灯和一只供孩子专用的书橱,书橱里放些内容丰富的课外书籍。另外,每天晚上除了收看经过预先选定的电视节目(大多新闻、少儿节目)外,大家安静地学习、工作……总之,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一个父母本身好学的家庭,自然会对孩子的性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不注意这一点,让孩子在喧闹的环境中学习(如人来人往、电视机声音很大,甚至在孩子做作业时“筑方城”),学习效果必然不好。
⑵鼓励、示范、言传身教。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启发孩子自觉、主动,要坚持表扬、鼓励,强化良好习惯。“身教重于言教”是一条很重要的家教规律。孩子模仿性强,家长要用自己勤奋学习、刻苦工作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具有广泛而浓厚的求知兴趣,可在无意中对子女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左右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目的和行为方式,反之,如果父母厌恶学习,孩子会认为喜爱学习是不受欢迎的。
各位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家长付出辛勤的劳动。
成功的原因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准备较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详实的考虑、周全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才有了成功开展的前提。
2、 密切配合 、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辅导员与社团成员的关注以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等。
3、 分工具体、安排合理 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领队就已经将各项具体任务合理分配,同时也注意到宣传组织及工作时间的协调。事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良好。
4、 活动影响范围大
我们除了在校内做好团日活动,同时将其扩展到校外,倡导“绿色家园”思想,在校内外都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很好地向大家宣传了环保的思想,并引起了和社会的关注与好评。
5、 活动全面深入
从初期活动内容的确定到联系相关部门,宣传组织同学进行分工,一直到校内外工作的全面开展及高质量的完成,后期总结讨论,充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升华了理论,提高了队员们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