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猜测老师接下来会画什么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画什么图形。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是怎么到最后都异口同声了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材设置了“摆鲜花、挂彩灯、插彩旗”等生活中的有规律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眼光。我在教学时,就充分了应用了教材的这一特点,从主题图入手,先感知规律,再探索规律,最后应用规律,使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掌握解决简单周期问题的方法。活动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最后找一找生活的规律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无处不在。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如张特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算式当中的余数,确定是每一组的第几个,15÷2=7(组)……1(盆),余数1是第八组的第一盆花,这样可以为下一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