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是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数学教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挖掘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如何用好课程资源呢?
一、贴合学生兴趣挖掘课程资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挑选那些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具有趣味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乐于参与,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我给欧拉巧围羊圈的题目改变后布置给学生:用12根1分米长的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记录每种图形的长、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这样的题目本身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受益匪浅。
此外,游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开发好游戏资源,要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学习线段、直线、射线之后,可以设计谜语游戏,教师做动作,让学生猜谜语,谜底是一个数学图形的名称:教师两只胳膊端平,握住拳头(谜底:线段);两手放开(谜底:直线);一手握拳头,一手伸开(谜底:射线)。
二、合理运用教材享用教材资源
课程改革以来,各种版本的新教材相继取代了以往保持几十年不变的苏教版老教材,新教材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话题为题材构成‘情景串’,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使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问题中,走进并融入数学,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框架,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以探索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实现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教材中大部分资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简便高效,还有部分课程资源需要我们恰当处理再运用,才能实现高效。
1、灵活运用信息窗
新课标教材中的信息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场景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窗都适合直接拿来就用,有时我们要根据学生需要将教材信息窗中的静态图片动态展示。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采访果蔬会》第三个知识窗——连除应用题。课本中呈现的是果冻包装车间: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有960个果冻。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后明白: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一种思路是先求960个果冻可以包多少包,然后求可以装多少盒,算式是:960÷2÷4。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盒果冻有多少个,再求960个果冻可以包多少盒,算式是:960÷(2×4)。在第一次教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主题图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思考问题。由于这种果冻的包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导致学生光靠看静态的情境挂图很难想像果冻的包装过程,结果阻碍了学生思维形成,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导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像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如三年级下册的《平移和旋转》、二年级上册的《看魔术》等。这种教材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设法静态图片动态展示,其方式可以是多媒体动态课件或视频等,学生明白情境中的内容,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形成思路,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还有些信息窗资源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情境再现。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二个信息窗,内容是两个孩子玩小猴玩具,由于伸缩支架停留的位置不同,小猴子的高低不同。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的高低与支架的夹角有关,借此研究角的分类(钝角、直角、锐角),比较角的大小。我们在使用这样的信息窗资源时,可以动手制作简易的支架玩具,将信息窗中的情境在课堂中再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借助孩子对玩具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活动中,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佳手段。像这样需要再现的情境资源也有很多,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中数零花钱的情境、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情境等。
2、拓展课堂习题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尺码,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新课标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习题,除了充分享用教材提供的习题资源外,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题多解等方法来改编教材中的习题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方法。例如植树问题:在一段路上每隔 5米 栽一棵树, 100米 需要栽多少棵树?答案是:100÷5+1。如果改成“在一个周长为 100米 的池塘边栽树,”答案就是:100÷5。如果改成“在相距 100米 的两幢楼之间栽树,”答案就是:100÷5-1。这样开发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应用能力。
三、走进学生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有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等的限制,生活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如在上面《采访果蔬会》的案例中,除了将信息窗内容动态呈现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我在第二次执教这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带着一些装月饼的盒子(每盒能装4个月饼)和袋子(每个袋子能装两盒月饼)来到课堂,开始了应用题教学:
“孩子们,爸爸妈妈整天忙着上班,我们今天也来体验一下他们的辛苦好吗?”
孩子们对动手操作的问题大多乐此不疲,齐声答应。
“那现在你们就成为点心生产包装车间的工人了,希望你不但做一个双手灵巧的工人,更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工人。”教师指着盛着孩子们课间餐的筐说:“我们的任务是把这32个小面包包装起来。”
生:“老师,用什么装啊?”
教师把带来的一个袋子(内装两个盒子)放到了讲桌上,将包装要求讲明:“4个装一盒,2盒装一袋。包装之前先要领取包装材料,哪个小组最先申报合理数据就参与包装,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需要哪些材料。”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要先装盒。32个面包,4个装一盒,我们需要8个盒子。然后把8个盒子装袋,2盒一袋,一共需要4个袋子。”
一个小组操作,其他同学观看。
师:“在包装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32个小面包一共能装多少袋?”让学生思考。
生1:“32÷2÷ 4”
生2:“32÷4÷ 2”
教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到底哪种算式正确呢?请同学回忆刚才的包装过程,仔细思考,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交流:“先装盒,四个一盒,不能除以2。应该是32÷4÷ 2”
有了现实直观的点心包装现场,另一种先求一袋点心有几块的解法也自然迎刃而解。本节课达标检测,我选择的是自主练习中装啤酒的题目,可以看出,孩子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借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月饼包装,以包装点心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把课堂拉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形象支撑。
四、课堂随机应变捕捉生成资源
听别人的课时,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啊,教者怎么就毫无察觉,多么可惜啊!
例如在一节《平行与相交》展示课上,授课一开始,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老师在这张纸上画了两条直线,猜一猜老师是怎样画的,把它画在纸上。”
这时有个女孩怯怯地问:“老师,画多长?”
老师:“你想画多长就画多长。”
这样,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在纸上画出了各种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教师直截了当地把学生带入第二个问题情境,就是“画出的这些直线可以分为几类?”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交叉、快要交叉、垂直、不交叉。
第二种:交叉、快要交叉、垂直、快要垂直、不交叉。
第三种: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
由于出现的情况出乎教师意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按照相交与不相交来分,这些直线可分为几类?”结果学生还是众说纷纭。这时候,教师只得提出:“我们把这些直线延长看看。”从这节课教学目标来看,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合情合理,分类和延长都是探究相交与平行历经的过程。但这个问题有欠妥当,“相交”与“不相交”本来就是两种选择,这个问题根本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而且“把这些直线延长来看看”这只是教师的想法,根本不是学生提出来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甚至根本不明白延长后原来的直线有没有变化。
究其根本,是教师错失了一个极好的课堂生成资源。那个女孩问老师需要画多长,这就是一个生成的资源。直线的特点是这节课探究学习的关键。如果教师能把握这个机会让全体同学思考一下小女孩提出的问题,重温直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特点,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着重强调:“直线可以无限延长。延长后,直线的本质没有变化。这可是这节课研究问题的关键,你可千万别忘记了。”我想,下面就不会出现分类混乱的现象了。其实很多教师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总能发现自己错过了绝好的生成性资源。要想及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备课的质量,提高自身教学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
教材、教辅用书、课堂生成、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缤纷复杂,可以开发的数学课程资源也有很多很多,但不管使用哪种课程资源,都要贴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