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课题网站>>已结题课题>>省级课题>>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研究成果
善捕动态资源 彰显教学智慧
发布时间:2013-05-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虞建强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巧妙地捕捉课堂中的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智慧,它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课堂信息存在于瞬间,稍纵即逝,这就有赖于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善于倾听和体验学生的情感;关注不断生成的信息资源,善于观察思考,随机应变。从学生自信、困惑、犹豫、紧张、迫不及待、欲言又止的神情信息中,从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左顾右盼等灵活多变的姿态信息中,从学生正确或错误、重要或次要的语言文字信息中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善于捕捉生成课程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  

1、捕捉利用学生思维的瞬间亮点。  

民主开放的数学课堂,必然引发师生间思想的交锋,也必然促进学生灵感和智慧的产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问题随时可能突发新颖奇特的念头、可能作出独辟蹊径的妙解、可能出现令人可爱的错误,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亮点,来自于学生,反映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原汁原味的思维轨迹,容易被师生忽视,但却是教与学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教师难于预设,只能动态生成,其价值也就在于此。  

我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孩子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并贴在黑板上,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1/4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此 时的 老师显得有些激动:什么,你折出了圆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我满腔热情地鼓励了他:很有创造性,同学们折出圆形的1/2,你却大胆地折出了它的1/4,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同学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表示的意思。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不大工夫,学生折出了1/31/61/121/16……老师真诚地欣赏着孩子们,热情地请孩子们把折成不同图形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得到的新分数的含义。  

在这个案例中,我让学生折出1/2后,接下来是讲1/3,但是当发现学生自己折出1/4后,抓住这个意外生成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让学生折出其他分数,在动手折和说意思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探索的成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同学们学的兴趣在升华,学的技能在提高。  

2、捕捉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这很真实也很正常。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正是教师变废为宝的最佳时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错误信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助其迈向成功之路,那么错误也就变成了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先复习12×3=?请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接着把题目12×3=?改成17×3=?,请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学生开始动笔计算,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请学生把计算情况呈现在黑板上:  

17×3=3117×3=5117×3=321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黑板上的题目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117×3=31是错的,他忘记了进位。  

217×3=51是对的! 我想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十位上1×3=3为什么积的十位上是5  

3:十位上的3加个位满二十进上来的2等于5  

4310210为什么不相乘而是相加呢?  

5:十位上原来有310,又进上210,合在一起用加法。  

617×3=321是错的,17×3100都不到,怎么会300多?  

7:我知道怎么错的,个位上3×7=21写下来后,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1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通过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的方式,使学生中的错误暴露出来。接着把这些错误呈现在黑板上,作为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然后,不急于解决这些计算中的错误,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由此可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通过错例分析,找出了原因,总结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财富,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3、捕捉利用教师的失误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时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就可以将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次数学测验,我就出现了一次失误。试卷上有这样一个判断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是锐角,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批改试卷时拿出一份平时引以为荣的数学尖子生的试卷作参考答案,尖子生打了“√”,我也就没多加思考,全部按尖子生的答案改卷。卷子发下去以后,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这道题判错了,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有几个声音附和着。听到学生的叫嚷声,我拿起试卷看了看,果然有这样一道题,而且把学生做对的全打了“×”,做错了的全打了“√”。他没有立刻让学生改正过来,而是首先表扬了同学们敢 于指出 老师错误的勇敢行为;其次为自己的错误向同学们道了歉;最后对同学们提出了要求:既然老师已经判错了,那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吗?这时,学生们开始独立思考了。不一会儿,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上三角形的分类这节课时,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换句话说,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学生的发言引来了阵阵掌声。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堂数学试卷分析课,成了学生主动交流探索的场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而且达到了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一次我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当快画好时,突然圆规脚尖脱落了,快要画好的圆可惜临产夭折。这时很尴尬,正想擦掉重画,突然灵机一动,改变了主意,马上调整心态,故作难色学生:你们 能帮 老师出出点子把这个圆补充完整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就行了。教师问道:怎么找圆心?”  

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2:那样不准确,也不科学,可以拿起直尺,去找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3:可以将圆规的一个脚尖放在圆上,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画一个新圆,在圆上换个位置按同样的方法再画出一个新圆,这两个新圆的交点就是圆心。  

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演示。  

教师示范时产生失误固然不是好事,但祸兮,福之所倚,这位教师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这种貌似在画圆,实则暗渡陈仓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巩固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对带着问题思考、操作,弥补教师失误的工作倍感兴趣,因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尤为牢固。  

在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我们有些教师很多时候有眼不识金香玉。事实上,对于那些在预设外出现的错误资源,尤其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用心挖掘。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