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运用教育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昌江县矿区一小 郭秀兰
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词正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而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当仁不让。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欣赏、创造,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如何合理运用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你的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与诱人的魅力,更为有效呢?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协调发展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环节的运用,来谈谈它的魅力和优势。
一、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激趣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科学诱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导入的重要性由“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斑。而导入时,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一些课文,由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更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让学生在相关的文字、图片甚至音像录影等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还为阅读扫清时空的障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导入,教师搜集了地球污染严重,环境被破坏的一张张图片,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揭示课题,并设疑“为什么这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往下的学习定能事半功倍。又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借助多媒体将图片、文字、语言结合在一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手段老套,学生常常是被动学习,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构建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与课文或写作背景相关的图片、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动漫、影视作品等方式,努力创造与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身临其境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思维,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如《第一场雪》,生活在海南岛的学生对雪景的了解是有限的。在教学时,通过图片、FLASH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粉妆玉砌”“玉屑”“雪末儿”等雪景;生动地展示“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的情景。学生对雪不再陌生,扫除了阅读障碍,更能感受作者对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给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之情。
又如低年级段出现的《乌鸦喝水》《狐假虎威》等童话故事,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动画片,低年级学生边看边学边模仿,不论是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的复述,学生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那效果不是老师单凭三寸不烂之舌的讲解所能比拟的。而高年段的《猴王出世》《井阳冈》等课文,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理解内容后,再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起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材,突破重点难点。
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借助文字资料、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进行思维训练,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如《十年后的礼物》这一课,文章结构安排很有特点,运用了插叙的方式,将现实与回忆交错来写。学习本课时,教师运用PPT将课文重新组合,先理解十八岁的守林员的女儿格妮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时的激动的心理,再学习插叙部分帮助学生感受为什么她收到礼物会如此激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如《青头和红头》一课,老师将红头和青头的对话组合在一张幻灯中出现,便于引导学生朗读,揣摩青头和红头的心理,进而训练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如在《青蛙看海》一课中学生理解青蛙通过努力登上高山看到大海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出示了小松鼠鼓励小青蛙一步一步跳石阶的动画,同时出现青蛙和松鼠的对话,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跳,一边读。使符号、语言、意义、表象有机结构,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学生通过诵读、体会青蛙通过努力看到大海的喜悦。
又如《真正的愤怒》一课,文章抓住小姑娘的三次动作描写,体现西北地区由于极度缺水,人们惜水如命。这三次动作描写处于文章的不同小节,在课堂上,教师通过PPT将三段文字整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小姑娘动作的揣摩,反复诵读,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学生能正确理解人们因缺水而生活困难,对文中因“我”用一碗浑浊的水洗脸引发的“真正的愤怒”这一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延伸,渗透德育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在纪录片的哀乐声中人们聚集在长安街两头看着缓缓而来的灵车,抑制不住心头的伤痛,那沉重的表情,挂在脸上的泪珠,凝重的氛围,学生也被深深地感染了。老师再结合学过的写总理关心劳动人民的《温暖》,写总理勤俭节约的《总理的睡衣》,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一夜的工作》,学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感情得到升华。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将从电视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
又如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真正的愤怒》中西北地区缺水现象不容易理解,文中的小姑娘为一点被水浸湿的土而先不去扶摔在地上的奶奶,这反常的举动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文字介绍,学生能正确理解人们因缺水而生活困难,对文中因“我”用一碗浑浊的水洗脸引发的“真正的愤怒”这一难点就能迎刃而解。教师再用幻灯出示补材料“中国水情严竣”让学生阅读,这样,由理解人们对一碗水的珍惜,将学生感情提升到珍惜水资源,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这一高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声音、画面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优化了语文课堂,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挑战。教师一要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二要能够辅导学生上机操作;三要能够利用软件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同时还要注意合理运用,不能盲目使用,而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策略,已有诸多研究,也已出了许多成果。然而笔者后知后觉,在全国教师技术考试后,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室,才能真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上是本人结合实际粗浅的行动研究小结。今后还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内在功能,认清新世纪教师的真正使命,努力实践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