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大载体 实施关爱行动
推动青少年维权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共青团常州市委
近年来,常州团市委、市预防办、市未保办紧紧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四进一助”暑期青少年主题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阳光天地”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工作载体,深入实施“青春大关爱”行动,推动青少年维权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一、以“四进一助”暑期青少年主题活动为平台,建立青少年维权长效机制
连续九年开展以“法律维权进社区、文化新风进社区、心理科学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帮助弱势青少年群体”为内容的“四进一助”暑期青少年主题活动,作为全市权益工作的抓手和载体。一是丰富活动主题。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采用团市委定主题,社区(村)申报项目,团市委确定项目并拨付资金扶持的方式。2011年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和谐常州,文明有我”主题活动,2012年开展“和谐常州,幸福龙城”主题活动,2013年以“青春微力量 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开展流动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二是壮大工作队伍。为解决基层团组织人手少、力量薄的问题,团市委广泛发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和相关成员单位志愿者参与心理辅导、自护教育、法律维权等类别活动,同时将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四进一助”相整合。2013年,全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累计开展了45场心理讲座和自护教育活动,吸引了近千名青少年参与,16所在常院校的117批次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暑期社区公益实践活动。三是整合各方资源。活动与青苗音乐教室、快乐大篷车等公益服务项目相结合,并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探索整合青少年维权社会化资源。活动实施九年来,共收到基层申报项目702个,由团市委确认扶持项目502个,覆盖全市100余个社区(村),构建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多方参与、富有实效的全市性权益综合服务平台。
二、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为阵地,畅通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试点成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 ,推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向基层延伸,向常态化发展。一是打造工作平台。着力打造“1234N”青少年事务工作平台:在乡镇(街道)成立一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成立青少年事务工作组和青少年事务工作协调小组;开展“倾听日”、“行动日”、“研讨日”三大主题日活动;建立四支志愿服务队伍;建立村(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站N家。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完善联席会议、调研视察、定期汇总、走访倾听等工作制度,每季度有针对性地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不同青少年群体代表、专家学者代表、义务监督员代表以及志愿者团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充分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开展1—2次青少年事务的专题调研,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议、提案,推动青少年普遍性问题的解决。三是建立反馈机制。建立起社区—街道—区三级信息报送机制,收集并传递青少年信息,及时掌握青少年思想、服务需求和社会敏感问题的舆情动态。联络员每月将收集到的诉求和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并上报工作中心,由街道团工委进行汇总、分析后,报相关领导,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对意见、建议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向青少年反馈处理结果,并做好相关政策、精神的宣传解释工作。
三、以“阳光天地”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为载体,探索社会化维权新路径
成立“阳光天地”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率先迈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第一步。一是充实工作力量。聘请专职、专业社工从事青少年事务工作,积极探索打造“专职社工—社工督导—助理社工—社工志愿者”多层次的工作团队。中心现有专职社工1名、社工督导4名、助理社工25名、志愿者85名,形成以专兼职社工为主体,以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律师、爱心企业家及公检法司志愿者为补充的重点青少年群体事务社工队伍。二是设计工作内容。以“爱心助成长、共圆青春梦”为主题对服务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包括“青苗行动”美术教室服务计划、“青藤之家”青春期性教育服务计划、“青翼教室”四点课堂服务计划、“创E工坊”就业创业服务计划、“心灵之桥”心理健康服务计划、“小成说法”法制教育服务计划、“慈善超市”社会关爱服务计划等,覆盖主城区并服务青少年超千人次。三是创新运作方式。中心除了完成团市委布置的工作任务外,将以项目化的方式参与政府购买,积极申报各类公益创投,承接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项目合作,多渠道拓展工作内容及资金来源。目前中心硬件配套已由天宁区青商会全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