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观
创新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发布时间:2015-1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林亚飞

 

创新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武进区夏溪小学 林亚飞
研究课活动是校本研训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情况下,都是教者根据自己的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去听课,之后再评课,有谈教材理解,有谈教具使用,有谈教师语言,有谈板书设计……教者、听者目标没有统一、话题没有统一,目标分散,效果甚微。有的学校有所改变,每学科一学期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各个教研组各自开展,但这样时间短,人员分散,研究深度有限,效果不理想。能否改变这一状况从而使活动更能取得实效,经过研究讨论,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以专题引领教师”的研训方案,即在更长的研究课活动的全过程中,始终以一个专题来引导备课、教学、研讨等,引领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成长,具体开展了《三段式非程序化教学模式》研讨活动,重点解决课堂教学中尚存的困惑,形成一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如下:
一、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根据学校师训计划,学校将通过外出学习,专家引领,个人自主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的理论研究。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并加强组织指导,把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学校成立了以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好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通过理论学习,初步形成了基本概念,即三段式非程序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教学时空,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以课外信息接受、课内信息应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生非程序化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前,教师以学习任务为线索,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课内,教师在了解学生预习后对知识重新建构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认知程度重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课后,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延伸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学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升非程序化学习的能力制定课堂实践计划,明确要点。
二、理论加实践,研究深化
制定好针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开展的《三段式非程序化教学模式》的研讨课活动。分别举行了数学专场、语文专场、英语专场。确定研讨内容:学科教学模型建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组老师做好上观摩课的准备工作。(2)每位学员针对诚恒课堂模型建构,积极思考,研讨时每位学员都要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学科教学基本模型。要求每位教师思考:(1)学科模型的基本流程。(2)每个模块的基本操作方法。(3)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质。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个人设计,形成预案。比如在上《小数的认识》时,教者要带着这个专题去研究,围绕专题,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并将教学设计上交教导处、教科室进一步完善。(2)集体研究。教导处、教科室依据个人设计围绕专题目标精心设计听课评价表。听课前,每位教师领到评价表。听课时或课后针对表格中的一些问题给上课老师点评打分。教学中教者关注这个问题了吗?教学内容中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或方法解决问题的?带着这个课题去听课,去思考,去进行课后讨论,和教者共同研究。讨论中也会有一些老师谈到其它话题,如时间安排、小组讨论等。教导处、教科室全程参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评价表中的问题,使问题更加合理,贴近专题,每一节研究课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写出分析报告,形成专题总结。
三、沙龙活动,协同发展
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我们创办了教师沙龙,围绕这个主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畅谈感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研究形成了基本模式。课前——“预习感知,信息接收”。根据学习内容,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完成预习内容,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课内——“互动对话,信息应用”。一般采用“思维碰撞,了解预情——归纳预情,提炼问题——合作互动,探究问题——对话交流,解决问题——检测深化,知识建构”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非程序化的、随机的,探究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有价值的问题。课后——“拓展延伸,信息积累”。让学生对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点评】
我校实施的《三段式非程序化教学模式》校本培训,真正做到了以专题引领教师,改变了一般的研究课的常态,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第一,培养目标明确 。研究课的过程,备、教、结、听(讲座)有机结合,从备到上,到议,到结,到听(讲座)变成一个有目标、有重点的研究过程。调动了个人(执教者)、集体(同学科老师) 、领导(校长,教导主任) 、专家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力量,逐一解决问题,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二,它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研究具有吸引力,又能产生效果。实践操作,它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内中又蕴含着一般性。一堂研究课只是个例子,是个“麻雀” ,老师们会从这一堂一堂的课中,悟出普遍的规律,这规律可以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才是有效的提高。
第三,改变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1通过研究改变了过去课堂上主要是信息接收,课下是信息应用的现象。我们把学习任务设置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中,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拓展了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内外采用非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自己想学的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教学校本化、自主化、生活化、有效化。改变过去课堂上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课下是信息的应用现象。
2、在教学中着力体现了“创想、互动、体验、理解”四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创想,学生敢想、敢说。二是互动,加强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三是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如:实验、动手操作、情境再现等。四是理解,学生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应用所懂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以非程序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是非程序化的,是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有需求的、有价值的,学生自然会非常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以“三段式”贯穿教学时空,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应用、课后拓展”的教学方式,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自己探究出解决的方法。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也就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其实也就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