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文明单位>>思想道德
道德讲堂之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6-02-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钱平玉

 

用执着创造精彩与灿烂
武进区夏溪小学 许荣美
最近有人问我:“你天天年年对着那些小学生,是不是很枯燥,很劳累。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怎么枯燥呢;我们每天与学生在一起诵读欣赏着一篇篇美文,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心灵也得到一次次震撼和净化,怎么会枯燥呢?常常会迸出粗话的学生由于文化的浸润,我们的引导,竟会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运用一些成语;课堂上让学生演说、表演,习作前的竞赛、游戏,用手机抓拍学生活动的点滴掠影,与学生共享;常常把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的作文、练笔读给大家听,这些都让我感到语文教学是一件令人愉悦、幸福的工作。我不想用豪言壮语来表达赞叹自己是如何对待工作的,因为在座的许多领导和老师都比我优秀。我今天就以两位特级教师平凡的工作来与大家分享、共勉。
我们每位教师几乎都聆听过名特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听时会很激动,回来后往往很难行动。一句话:学不像!为什么名特教师的课如此精彩,如此富有成效,却让一般老师望而止步呢?薛法根老师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他就是从模仿名师起步的,在90年代当时二十几岁,他曾经观摩过贾志敏老师的三盘作文教学录像带,反反复复地看,还参阅了与之相应的《贾老师教作文》。对贾老师的每次作文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组织、适时指导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尤其是贾老师的即兴点评,那种敏锐的语感和精准妥帖的修正,让他感叹不已。他把一堂课看得烂熟于心,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能随时浮现在脑海里了,才依样画葫芦地搬到自己的课堂里,给学生上作文课。一开始显得很生硬,毕竟不是出自自己心里的话,说出口都觉得异样。但贾老师的评价语言模仿多了,特别是即兴的评点模仿得久了,也渐渐摸到了点门道,悟出了点规律。比如,在学生写作的时候,他和贾老师一样,一刻不停地巡视,一发现有的学生写了病句,就马上思考修改的对策,并暗自记下这个学生。这样,等举例评价时,便点明让这个学生来朗读,他边听边评,由于有先前的巡视准备,就不再忙乱,显得胸有成竹,且妙语连珠。像这样的教学小技巧,正是需要在观摩中暗自细细揣摩的,有些老师一见学生写作了,就忙着说闲话,而不去观察留意特级教师在巡视中所作的功课,就难以学到“真经”。他还对贾老师的课堂指导语做过一番统计分析,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对一字一顿的朗读怎么指导?对带读书腔的朗读怎么矫正?对朗读有进步的学生怎么激励?对读得声情并茂的学生怎么夸奖?……学生的不同表现,贾老师都有一套指导语,简洁明了、自然幽默,且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他暗自记在纸上,夹在教科书中,随时根据学生的朗读状况,搬用贾氏指导语。尽管不是自己原创出来的,但依然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真的会发生变化。他继续揣摩,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风格:清简而睿智。所以他认为自己的成长三步曲为“模仿——-借鉴——创新”。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坛的老者,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会,他的课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有时只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但课堂上仍然能上得风生水起。有的老师问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您一上课怎么后进生都聪明起来了,都活跃起来了呢?”于老师笑笑说:“你们注意我的手了吗?那是竖起的大拇指起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翘起大拇指。可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第八次”。
一个学生读课文中的一句话,读了七遍都没有读好,于永正老师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田若老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
于永正老师备课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他是如何钻研教材的呢?一篇课文他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所教的课文于永正老师自己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他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谋篇布局方法,他都要反复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就连课后练习题的要求他都要求自己认真思考,有的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他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他先努力去做。弄明白了之后,在指导时就有了发言权。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他并没有高高地端坐在神坛上,在钻研教材时,他还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们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老师们,这些特级老师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勤恳和执着为孩子创造灿烂的天地,为自己创造出精彩的生活。他们所做的相信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