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作者:张红梅 出处《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 第13期 总第352期
摘 要:当前课程讲授主要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这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缺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分析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含义、特征,构建了基于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结构模型,希望通过该模型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学生相互协作,形成自主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关键词: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43-03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利用当前网络时代的技术优势,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性格特色得到充分的施展,最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网络环境下课程学习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1]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学习是其核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最有效途径。那么课程学习共同体就是在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教师和学生为成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转变学生课程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将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互结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会协作与合作。
课程学习共同体是基于某一门课的课程知识,课程目标、工具以及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与其他学习成员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合作、参与及充分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的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并且是自组织、自动生成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将自己“自我组织”进课程共同体中。
二、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思想包括五方面:知识建构具有社会性、知识建构存在一定文化场域、知识建构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知识建构是群体智慧的共享和衍生、身份和意义共存于群体环境。[3]课程除包括学校的课程表中列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作为课外实践特别计划实施的“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形成的学校传统或校风。[4]那么结合学习共同体和课程的特征,我们归纳延伸至课程学习共同体特征的描述。
1.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将学习者置于学习情境和社会关系结构中,使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统一性的共同体。[5]那么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往往将自己视为一个更大的集体当中,当为一个学习目标共同努力的时候,这种意识就会使不同的学习成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课程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他们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和支持,使课程共同体中的学习资源、工具、学习者、教师共同参与,使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且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成员的贡献都能够被大家重视,通过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使大家共享课程学习共同体得到的集体智慧。
2.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学习某一门课程,那么课程学习者在这之前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于将要学习课程的上位知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共同学习,形成课程共同体。但是每个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那么也就不可能养成同样的能力,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客观知识,而应该是相对地把知识置于其文化背景中,让学习者认识主体,从自身的能力、兴趣出发,个体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课程学习共同体才能得到自我认识的发展。
3.再生产的能力
再生产能力指的是课程学习者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地自我进行再生产,使学习者不断地提升自己,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课程学习到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使自己不断地向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核心靠近,培养自己的能力。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对自己的贡献及自我认同感的增强也有利于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再生产能力。
4.共享性
共享性主要是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换角色进行演练,观摩彼此的语言使用及行为,并当场做出反馈,共同探讨优点与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7]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所形成的以及大家所提供的资源都能够使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利用,并且及时的分享使大家能够最快地获得该课程新的资料,并且在课下的学习中,课程学习共同体也能够及时协作交流,为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的默契,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