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学科关键能力”深入解读
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不是一项或多项具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独立于他们之外而又通过他们体现出来的能力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语言任务而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
英语学习离不开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语言理解(输入性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输出性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因此接着黄老师从语言输入输出的理论出发谈了英语学科关键能力。她认为英语语言学习有三个阶段:输入、吸收及输出。不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离不开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输出是语言学习的充分条件。信息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的两个终端行为。输入和输出性语言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对彼此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双方共同作用来完成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输出和输入过程中获得,同时也反作用于输入和输出,促进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三者是一个互动的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支撑。而英语的关键能力本质就是听说读写,在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可以把听读归为语言输入,说写是语言输出。同时,黄老师还引用了龚亚夫先生的观点:语言教育不仅有教会学生交流,还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功能和任务,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批判性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此强调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是不断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理念贯穿始终。
二、基于“教材解读问题”合作探究
三年级: “当你拿到三下的教科书时,你会怎样来解读?你会从哪些问题或者要素的角度来分析这本教材呢?”这样一个开门见山的问题引发在座老师们的思考,一步步循循善诱,从整册教材解读、单元整体设计解读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教材实例进行剖析。
在整册教材解读方面,吕霞老师建议大家看目录,归纳梳理话题与内容;看结构,明确单元内部版块的结构与功能;看语基,找新旧语言知识的关联,并向大家介绍了Triz系统思维——九屏幕法,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分析,可以找出教材中语言知识的前移后续,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语言能力的掌握达成程度。
接下来,吕老师以三下Unit 7 On the farm为例示范单元整体解读。从单元话题、主题入手,把握语言知识、结构和功能,结合学生学情进行梳理。在分析学生的生活起点、知识起点与学习难点的基础上,了解话题的情境,关联学生生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准备学生的素材用于课堂,课前导入,课后拓展。针对不同的教学板块进行目标定位。
最后,吕老师根据沈峰老师在1月份一年级新教材培训讲座中的主要精神强调两个重点:1、课堂怎样定位是第一位的。不同的课时,不同的课型,定位不同,目标设置就不同;目标不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最后指向目标的教学评价当然是不同的了。因此,只有深入解读了教材,定位才不会偏,不脱离学生的起点。2、老师要能够从教材上显性的词汇、句型板块的语言现象的表层深入到这些现象背后的隐性的话语逻辑,一旦找到隐性逻辑关系,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就通畅连贯,而教学的混乱现象必然是没有理清语言现象的背后逻辑。因此,我们三年级的教材解读,带着大家走了一遍思维的过程,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系统综合解读教材,从而制定合理准确的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个性的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特别是指向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让他们获得持续的全方位的生长。
四年级:四年级教师代表方静老师从“如何教会老师们解读教材”、“如何思考问题”的两个角度,进行了本学期的四年级教材分析。
首先,方老师和在我组老师们就“如何解读教材”这个大问题,从整册书解读、单元整体解读和单元整体设计三个层次逐层分析讨论了教师日常教学中该如何分析教材并运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在此基础上朱老师提出了“常规阅读”、“职业阅读”和“审视阅读”的“三步阅读法”,并通过老师们小组合作的方式详细解读了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该单元的各个板块,以此为例帮助教师有条理地梳理单元主要话题、核心知识以及育人价值。在解读的过程中方老师摒弃了以往一人主讲的方式,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通过大家的智慧来展示了大家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五年级:张益萍老师围绕“整体解读教材”、“单元解读教材”、“单元各板块功能”、“不同板块对学生输入和输出的要求”、“Unit 5单元总目标和分课时目标的制定”及“五下教学的建议”抛出了6个问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激起在座教师思维的涟漪。大家两人或四人一组,积极地合作与研讨,思维碰撞,各抒己见。
通过大家热烈地互动与交流,大家达成了共识:整体解读教材时既要关注话题以及与上册或之前教材话题的关联,也要关注语言知识以及与上册或之前语言点的关联;从教材整体回到单元解读,要关注“话题”、“语言知识”、“功能”、“学情”。此外,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要发现单元板块功能及其内在关系,着眼于板块内容组合及课时之间的链接;与此同时针对每板块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功能,要对学生输入和输出相应地提出不同的要求。接着以Unit 5为例,张益萍老师带领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同确定了单元总目标和分课时目标。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形式非常接地气。最后,对于五下的教学建议,张老师抛砖引玉,启发大家深入地思考,例如要关注新旧知识的关联、关注课标二级目标的达成、关注内容和方式的拓展、关注语言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六年级:赵肖乐老师以“体验 碰撞 成长”为主题,采用“沙龙式”、“合作探究式”的讨论形式,围绕 “教材整体解读”、“单元解读”、“单元板块功能解读”、“每单元四大版块输入或输出的不同要求”、“Unit 3 A healthy diet单元目标和分课时目标的制定”及“六下教学的建议”六个方面展开了自主式、多元化的分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探讨新学期的教学新思路及发展新方向。
在听完大家积极讨论和经验分享后,赵老师向大家提出了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建议:首先,在解读教材方面,建议大家重点关注话题和语言知识与上册或之前教材间的关联。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效教学,有的放矢。其次,从教材整体回到单元解读时,建议大家要把握话题——语言知识——功能——学情分析这条主干线,以学生知识、生活实际为起点,帮助学生搭建进步之梯,助其稳步提升。再次,赵老师以六下Unit 3 A healthy diet单元内容为例,向大家详细阐释了每单元“Story time”、“Grammar & Fun time”、“Cartoon time”、“Checkout time”四大版块对学生语言输入及输出的不同要求。从而明确了今后教材解读的基本思路:即目录——单元整体——学情分析——目标设计。最后,赵老师就“新学期六下教学建议”与老师们展开了自由讨论,与在座各位老师们明确了本学期六年级教学的新思路:关注新旧知识的关联、关注课程标准二级目标的达成、关注内容和方式的拓展、关注语言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