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夏溪小学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竹溪小农场开展绿色生态种植体验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一)种植实践
1、开垦土地: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们手持小工具,兴致勃勃地开始开垦自己班级的种植区域。他们认真地翻土、除草,将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为播种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辛,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工具。
2、播种育苗: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播种和育苗。有的种子适合直接撒播,有的则需要先在育苗盘中培育。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入土壤,轻轻覆盖,再浇上适量的水。他们还为每一块种植区域插上了写有植物名称和班级的标签,充满期待地等待种子发芽。
3、日常养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学生们定期来到小农场进行养护工作。浇水、施肥、松土、除草、捉虫,每一项任务都认真完成。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开花时间等数据,在实践中学习到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成果展示
丰收采摘: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小农场迎来了丰收季。学生们兴奋地采摘着成熟的蔬菜和果实,满满的收获让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采摘下来的蔬菜一部分被送到学校食堂,让学生们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一部分则由学生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三、活动效果
(一)知识技能提升
1、农业知识增长:通过参与种植活动,学生们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方法、养护要点等农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实践中,他们学会了辨别不同的植物种子,认识到土壤、水分、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储备。
2、劳动技能培养: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如使用农具、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塑造
1、责任感增强:学生们对自己种植的植物负责,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养护。这种长期的关注和付出,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耐心。看到自己精心照料的植物茁壮成长,学生们感受到了付出带来的成就感,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2、团队合作精神: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翻土,有的负责播种,有的负责浇水,共同为实现种植目标努力。通过团队协作,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各自优势,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3、亲近自然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他们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探索自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
(三)校园文化建设
1、营造积极氛围:竹溪小农场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关注。种植体验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2、促进家校合作:家长志愿者的参与,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长们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劳动,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活动反思
1、活动时间安排:种植活动周期较长,部分环节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今后活动中,应更加灵活地安排时间,提前制定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种植知识拓展学习或开展种植相关的讨论活动。
2、资源利用效率:虽然学校为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但在资源利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部分肥料使用不够合理,造成一定浪费;一些工具在活动结束后未能及时妥善保管,出现损坏现象。后续活动需加强资源管理,对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个体差异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生对种植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存在差异。部分动手能力较弱或对农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未来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种植活动与绘画、写作、科学实验等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五、活动展望
本次竹溪小农场绿色生态种植体验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亲近自然、学习实践的大门。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特色活动,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和组织形式。计划增加种植品种,引入更多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开展种植技能竞赛、农业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与周边学校、社区的交流合作,共享种植经验和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绿色生态种植体验活动,在劳动实践中茁壮成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