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
马多秀
摘要:“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将会促使社会各个传统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学校德育要成功应对“互联网+”的时代挑战,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须实施变革。学校德育变革具体体现在德育理念要从注重社会需要向关注学生体验转变、德育课程要从出示统一的教科书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角色要从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向承担学习的引导者转变、德育活动要从强调被动接受向注重自主建构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学校德育 变革
“互联网+”即智能互联网,是继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七次信息技术革命。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了传统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将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着力点,促使社会各个传统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系统,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为带动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核心,具有传输、分析、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从根本上讲,“互联网+”不仅会催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还会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战略逐步实施,必将会引起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会引起教育领域变革,尤其会对学校德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学校德育不能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就不能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德育要想成功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实施一系列的变革。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德育理念、德育课程、教师角色、德育活动等四个方面需要进行的变革。
一、德育理念要从重视“社会需要”到关注“学生体验”变革
“互联网+”强调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为王”。[1]也就是说,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和营运产品,以用户的需求为产品开发和营运的起点和归宿,从而达到满足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的目的。对于任何产业来讲,只有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产业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打通产业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渠道,确保用户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反馈,产业和用户之间能够通畅地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产业需要借助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給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总之,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互联网+”时代产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根本宗旨。
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互联网+”时代把人的需求放在了产品开发的第一位,同时也提升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尊严和地位。客观地讲,人既是产品的开发者,也是产品的享用者,对人的需求的重视会极大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就意味着,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从而调动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互联网+”时代对学校德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学校德育被当成是学校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社会主流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渠道,学校德育在组织管理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德育过程和所有德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这种取向和理念指导下,学生的需要和体验被排除在了学校德育的所有设计之外。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首先要进行德育理念的变革,要从重视“社会需要”向关注“学生体验”转变。学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来设定德育目标和组织德育活动。在德育目标方面,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育组织方面,教师要通过互联网络渠道获取学生丰富的个性化信息和资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服务,从而最终实现因材施教;在德育评价方面,教师要以学生评价为主,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作为评判学校德育实效的标准。总之,只有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之后,他们才不仅会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而且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二、德育课程要从出示“统一的教科书”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课程的载体主要是以“统一的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这既是教师教的内容,也是学生学的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德育也是如此,由国家统一制定学校德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再组织人员编写不同学段和年级师生教学使用的统一的教科书。当然,这种“统一的教科书”除了体现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外,还具有使得学生只能获取有限的课程信息的特点。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伴随德育理念的变革,德育课程所承载的作用也必须改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掌握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还要能有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众多的传统学校德育资源,比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都可以融合电子、信息化和互联网络技术,以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微课、电子书等形式,通过共享的网络资源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近些年来兴起和得到迅速发展的MOOC等已经形成了新型的网络德育资源,这些共享的网络德育资源可以被广泛传播,反复使用。丰富的网络德育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单调、呆板的教科书学习,还可以增加德育课程的信息量和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聆听“素未谋面”的知名专家的授课,向他们请教问题,跟名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既能够促进教师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走近名师的机会,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为教师和学生出示“统一的教科书”,而是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事实上,要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变革还需要一些支持性条件,否则,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一是需要必要的互联网络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物质支持。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建立在学校具备互联网络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基础之上的,缺少这些基础设备,一切都是空谈。在基础设备中人是核心,这包括人的观念和素质,主要是指人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的意识和能够灵活获得互联网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贫困学校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他们缩小与优势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创造了机会和可能,但是,如果必备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基础跟不上的话,则会使这种差距更大。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