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总结作文得失,借鉴优点,克服不足。
2、培养发现作文中问题的能力,探究写好作文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设想
教师应批改部分作文,作好记录,总结优点和不足,讲时应心中有数。找出一篇代表性作文,引导学生评讲,培养学生发现作文中问题的能力。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评
(1)课上先回顾本次作文题目及要求,提问。
(说明:回顾作文题目及要求,是为了唤醒记忆,让学生讲评时有的放失。)
(2)教师总结批改作文的优缺点。本次作文总的来说比较好,详批18本作文,其中一等文5本,二等文9本,三等文3本,四等文1本。优点如下:
①都合乎要求;②选材都能表现母爱这一中心,有的选材新颖,主题挖掘的也比较深;③大多数同学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因而有真情实感;④在表达上也有成功的范例,如议论、抒情恰到好处;有肖象描写,能结合语言、神态和动作来写:有的同学还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等;多数同学语言通顺,准确恰当地使用了修辞手法;个别同学文字优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说明:教师总结优点,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如果在总结优点时提及小作者的名字,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3)优秀作文赏析。
(说明:教师或作者本人读时和读后要略加评论。)
母 爱
王子怡
我的妈妈高高的个子,留着利落的短发。她才华出众,但当领导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在我心中她是个既漂亮又能干的人。
因为工作繁忙,她不能照顾我,我从小就住在姥姥家。这样以来,有时我一个星期也见不到她一面。我常常抱怨她:只知道工作,连女儿也不要了,对我不关心,不照顾,一定是不爱我了。但经过去年夏天那件刻骨铭心的事,我才发现埋在妈妈心底的那份默默地爱。
去年夏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刚一学会我就想过把骑车瘾,打算独自从明泽湖骑到海之韵广场。向她征求意见时,她斩钉截铁般地反对,但见我决心已定,就勉强同意了。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出发了。飞奔在柏油马路上,我感到了说不出的惬意,但唯一让我发愁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弯路,它们总让我手忙脚乱。“第十九”,我又平安地度过了一个弯道,便大大放松了警惕,可老天偏偏刁难我,眼前又莫名其妙地跳出一个十字路口,车辆杂乱拥挤。只见一辆宝马迎面而来,平时的沉稳已荡然无存,车了也不听使唤,左拐右拐。看着宝马步步逼近,我的脑中浮现出来我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了小命的场景。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刻,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当心!”接着,我便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扑向我,将我连人带车一起推到路边。奇迹真的出现了?我抬起头,看到的竟是妈妈那充满担心与责备的眼神。她的胳膊和膝盖在不停地流血,脚也扭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是妈妈冒死救了我啊!”这是我发自心底的震撼与感激,我再也忍不住泪水,一头扑到妈妈的怀里,痛哭流涕。
后来我才知道,是妈妈骑着爸爸的旧自行车,一直跟在我身后,注视着我,保护着我。原来妈妈一直都是爱我的啊!以前我误会她,委屈她,甚至恨她,现在我感到无比地后悔!此时,在母爱的呵护下,我又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4)优秀作文片断赏析。
(说明:可以作者读,也可以教师读。)
精彩片断之一:当我们走到一块沙地上时,随着脚下的沙粒一滑,我便“哎哟”一声摔倒在地上。我抬起腿一看,膝盖已经擦破,流着血,上面还掺着沙粒。刹那间,一股火辣辣的痛楚涌遍全身,豆大的泪珠顺着我的腮边无声滚落。而这时母亲就在我的身边。我抬起头,望着她,她的脸上是一副平淡的表情,不过细心的我是看见了她眼睛里流露出的丝丝怜惜,这时我多么希望她能够扶我一把呀!我的腿已经不敢动了,一直僵在那里。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过了许久,我听见母亲说:“孩子,我希望你能自己站起来……”
明确:片断一:“滑”、“摔”、“抬”、“擦”、“掺”等动词准确而连贯,将摔跤的过程和结果写得具体细致。“掺着沙粒”、“豆大的泪珠顺着腮边滚落”等细节描写,以及许久之后母亲平淡的话语都将自己无助,可怜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片断二、片断三内容及评议略。
(说明:教师或学生朗读精彩片断,其它学生可以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精彩片断的选取应注意全面,有代表性。学生评议要求具体、深入,杜绝“我觉得写得很好”之类的无关痛痒的评议。)
(5)教师归纳总结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全班注意。主要问题如下:
①选材单一。一半以上的同学写自己生病,妈妈冒雨冒雪送往医院的事,不少学生写的是自己考试考好了得意或没考好沮丧时母亲的教育与体贴。②肖像描写表面化,不能体现人物特征,可有可无。③议论抒情脱离实际,有假大空之嫌。④描写、不具体,欠生动。⑤有个别人编造故事,缺乏真情实感。⑥语言及错别字问题。
(说明:教师总结问题,应抓住实质性的东西,不必面面俱到,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点相应地有所侧重即可。指出问题对“文”不对“人”,不能点学生的名,更不能取笑学生。)
2、学生评论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
(说明:印发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既有优点,又有明显缺点,让学生评价、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两点:第一要求学生至少读两遍,一遍默读,一遍朗读;第二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教师要给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