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性阅读活动的研究>>研究课例
《槐乡五月》主题性阅读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12-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唐春燕

《槐乡五月》主题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欣赏槐花的多、美、香

1.出示“五月,洋槐开花了。”

谁来读读第一句?洋槐开花了,槐乡孩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很开心)。你带着开心的心情再来读读?

 2.第二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想看看这么多的槐花吗?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到处都是槐花啊,真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啊!------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

3.第三句“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我们再走近些欣赏槐花吧,这一句更长,更难读好,同学们先自己练习一下,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自由读)

谁想来挑战一下,指导停顿(出示停顿符号)

这里写了槐花的几种姿态呀?(2种)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远看-近看)

你喜欢第一种姿态的槐花吗?为什么(喜欢,把槐花比作了圆球,很漂亮)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从这句比喻中,你读出槐花有什么特点?

(槐花形状圆):这里槐花是怎样长在一起的?(抱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

(槐花颜色白):玉很白,有光泽

玉雕的圆球一下子把槐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个比喻真是形象啊!

 

刚才是抱在一起的槐花,还有什么姿态的槐花?(一条一条挂满枝头)

这里作者也用了一个比喻,把垂下来的槐花比作——(小辫儿)

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比作小辫儿呢?

(因为槐花垂下来长的,小辫子也是一条一条的垂下来)

看看图上的小辫儿披散在肩头,槐花也是从树上一条一条披散下来,这个比喻多么准确呀!

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这一句,这句你读出了哪个字?(美)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槐花记在心里呀?给你们一分钟试着背诵一下。

 

4.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槐花的多,槐花的美,作者还写了什么?

写槐花很香:

自由读读这几句,这里写了槐花的哪些香味?(清香、醇香、浓香)

这里还有一个字没有带到香,但却包含了很多香味?(浸)

让我们深深地吸口气,闻到香味了吗

喜欢这充满香味的槐花吗?作者和你们一样,字里行间也都充满了对槐花的喜爱

我们带着喜欢的感情一起读读看!

 

5.小蜜蜂和孩子们也被这香味吸引来了,这两句话特别有节奏,就像一首诗,先自由的读一读——

小蜜蜂,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小蜜蜂乐了,孩子们乐了,这也是作者的心情,作者心里也充满了“乐”

谁能读出这种快乐?(指名)

我们一起来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

 

二、阅读季羡林的《槐花》

完成思考:

  1. 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小结: 整篇文章,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融入情感,富有感染力。那生动的描写,前后的对比,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感受。在阅读时读者不仅看到洁白如雪的槐花和热烈火红的木棉花,而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和咀嚼回味的空间,在内心上读者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走在岁月匆匆的路上,徘徊在世俗的眼光中,我们曾经错过多少美好的事物,遗忘多少美丽的风景。也许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一颗美丽的童心……可由于我们司空见惯,让自己失去了多少的惊讶与欢愉!

、仿写指导

同学们,我们其实也经常置身花海中,你们想不想和作者那样,把周围的花朵美美的写下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仿照课文第一小节,写写我们周围的花。

出示谜语:猜猜这是哪种花?“春天最早的报春使者,吹着金色的小喇叭”

迎春花:欣赏图片

从图上你看出花的多了吗?迎春花一般都长在哪?

老师会这样写:(街道旁、院子里、小河边,花坛里)读起来互相对应,很有节奏

老师还给你提供了一些好的词语(亭亭院院、角角落落、院里院外、墙里墙外)

这么多的迎春花从整体上给你什么感觉?你能仿照第一二句,连起来说说吗?

还记得三月去梅园春游的情景吗?三月,梅花盛开了,欣赏图片:图上的梅花有哪些颜色啊?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看,这里有四种姿态的梅花,你能挑一种来说说它的样子吗?

老师还给你们提供了一些表示花朵姿态的词语,读读看。

请同学们挑选一种花,写一些它的多和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