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猜个谜语(出示谜语)
2、谜底是刺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刺的朋友,我们知道了带刺的朋友就是(生:刺猬)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生:刺猬偷枣)
3、那让我们来看看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呢?
二、课文逐段精析
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
指名朗读。
1、这句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枣子比作玛瑙)
2、那同学们见过玛瑙吗?(生:没有)出示玛瑙和枣子的图片(数量多)
3、过渡:这枣子多诱人啊!难怪引地小刺猬来偷枣。
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刺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偷枣的?(生:秋天的晚上, 一天晚上……)
5、自读课文2-11自然段,想一想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
6、自读完课文,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夸奖刺猬的,你能找出来吗?(生:我暗暗钦佩……)
7、很好,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刺猬是怎样高明地偷枣的呢?
8、出示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边朗读变找出动词,并告诉老师,这些动词写出了刺猬的什么呢?(生:爬,写出了刺猬的小心翼翼)板书爬
9、那它爬上树后,又做了什么呢?出示第7自然段,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找出动词,并简要概括一下这是刺猬做了什么?(生:摇,刺猬摇枣)板书摇
10、 嗯,同学们概括的很棒!那接下来小刺猬怎么样了呢?(生:掉下来了)
11、 课文第8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刺猬掉下来了,请同学们齐声把第8自然段朗读一下,猜猜它掉下来做什么呢?(生:掉下来归拢红枣)
12、 哦,同学们猜它掉下来是归拢红枣的,是不是呢?我们来看一下第10自然段,出示第10自然段,自由朗读,同桌交流找出动词。(生:归拢、扎、驮、跑)
13、 同学们,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刺猬(生齐:十分敏捷)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更加好听的词来形容它------伶俐。
14、 小刺猬偷枣的本身可真高明啊!我们来总结一下小刺猬偷枣的过程。(生:爬到树上、摇晃树枝、归拢红枣、扎枣逃跑)将卡贴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按照偷枣顺序。
15、 同学们总结的很到位,但是用上文中的一些形容词会更好,比如缓慢的爬上树枝,用力地摇晃,这样是不是把小刺猬偷枣的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了?(生:是)
16、 同学们,今天老师呢就把这只小刺猬请来了我们能教室(拿出准备好的刺猬卡贴,贴在黑板)请同学们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可以用上先、再、然后等连接词。同学们边说啊,老师边在黑板演示(生: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它先缓慢地爬上树……)
17、 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啊!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尝的?请接下来这位同学边说边上台演示。(一位勇敢的同学上来演示)
18、 给这位勇敢的同学一点掌声鼓励!小刺猬偷枣的本事这么高明,作者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说明小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9、 那么小作者接下来是怎么想的呢?一起看一下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
20、 大家读完之后有没有发现,第12自然段用了很多的?(生齐:反问句)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反问呢?(生:小作者好奇)那么同学们,你们会对什么样的东西感到好奇呀?(生:有兴趣的;新奇的;喜欢的)
21、 是啊,这是不是说明作者对刺猬充满了钦佩和喜爱之情呢!
22、 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不光光能从这些反问句里看出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变化(生: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从这些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呢?(生:看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课文
同学们, 作者把大自然写得如此生动,那么为什么作者能把小刺猬偷枣的经过写得如此生动可爱呢?因为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学会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