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大象的耳朵》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4-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靳慧

《大象的耳朵》反思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围绕大象与众不同的耳朵展开故事内容。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小兔子、小羊、小鹿等动物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因为耳朵长得不一样,小动物们都觉得大象的耳朵出毛病了。

围绕“1+N链接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我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从复习词语导入,由词到句,让学生选择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大象的耳朵其实是变化的,耷拉—竖起—耷拉。大象耳朵的变化其实就是大象心理的变化,再读课文,探究大象的心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在品读课文语句过程中拓展疑问句的阅读策略、“也”和“都”的表达方式以及“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主题思想,并对大象的耳朵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做了拓展。

之后链接同主题童话《会飞的小象》,结合“也”“都”用法,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并联系生活对“每个人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盲目地改变自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渗透。

一、甄选阅读材料,拓展多元价值观念

《会飞的小象》也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刚出生的小象羡慕会飞的小鸟,于是想要学飞,但是失败了。于是大象告诉小象,虽然我们不会飞,但是我们的力气大,可以帮忙运木头。在深入学习《大象的耳朵》之后,以听故事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会飞的小象》。在故事中,请学生帮忙电脑老师的方式渗透“也说”“都说”的语言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听完以后,学生都能谈谈自己对小象学飞的看法。

二、依据文本,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读书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指导读好问句时,我通过抓住读疑问词“咦”时语调要上扬,以及抓住关键词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大象心里由自信变得不安时,我又创设情境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大象的不安。渗透“也说”“都说”写法时,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共读,分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中感知大象的心理变化。

链接《会飞的小象》时,让学生听录音,边读边思考接下来小狮子和其他动物会说什么呢。让学生在读中说,在说中思,有效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说话能力。

三、适时扩宽学习思路,培养阅读兴趣

文中大象的耳朵可以避免小虫飞进耳朵里,那大象的耳朵还有什么作用呢?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让学生明白大象耳朵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小虫,也能散热、在遇到敌情时张大耳朵示威。

课文学到最后,老师链接了小诗《我在床上想心事》,学生通过自读去思考“我”的想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的。在深入思考后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在教授这篇课文后,也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在指导读好问句时,除了借助关键词、语气词,或许也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去读好问句;在扩展大象耳朵作用时,也可以扩展介绍其他动物耳朵的作用。当然,还要能突破自身,从研究的主题出发,多维“链”接,“文”尽其用,要把“大阅读”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着眼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等发展去做更深入地研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