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朱燕红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理顺时间轴讲清楚这段回忆的主要内容;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为了更好把握人物品质,我还适当补充了关于李大钊的历史记载资料,如李大钊入狱遭受酷刑的文字描写,让学生入情入心,感受李大钊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探索校园文化环境,品味时代精神
本课的拓展部分,我由在我们党和国家奋斗的历程中,涌现过无数革命英雄以及壮烈的革命故事,引出在我们校园的红帆船上就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让同学实地观察校园里的那艘红帆船,从而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那艘红帆船的样子。学生由眼前看到的实物表象联想到当年革命战士乘船战斗的画面,进而通过学习品读三段材料,感受革命战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作战表现,指导学生练习写话。最后完成小练笔:看着这幅图,想象战士们乘船战斗的场面,把它写下来。学生不仅精神上得到了启发,也训练了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