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合理鲜活地打开学校环境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环境文化如何成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促进师生对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精神的认同与传承。在本次《竹韵悠悠》小学语文课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
1.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依托夏溪小学环境文化进行了丰富而独特的设计,呈现各种关于竹文化的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竹的篆刻艺术、汉字演变、六一摄影展中竹的欣赏和评价,长廊文化诗词中竹的研读,“诗画中国”对苏轼、郑板桥竹画的鉴赏、评价与比较,通过跨学科学习体会不同媒介的对于竹文化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竹文化的探究与赏析,感知篆刻、摄影、校园竹的外形秀美、美德广博;以时间轴呈现古今关于竹的文学艺术作品,品析《诗经》中的竹与君子,宋苏轼、清郑夑由画及人的人生态度,现代革命领袖方志敏的诗与科学家陈涵奎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探究竹与人的关系,提炼竹与人物的品质,确立中华风骨价值观。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整理分析信息以及展示成果等环节,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将语文与美术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竹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
不足之处:
1. 时间管理不够合理。在某些活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给予学生的时间过长或过短,导致部分小组讨论不够充分,而有的小组展示又过于仓促,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不够及时和到位,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 评价方式不够全面。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主要侧重于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相对较少。此外,评价的标准还不够明确和细化,可能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和准确。
改进措施:
1.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活动前,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各项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2. 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3. 完善评价方式。制定更加明确和细化的评价标准,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态度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通过对本次课堂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