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听后感
细细聆听了管春娣老师执教的《春笋》一课,给我留下了以下几点感受:
一、图象激趣,温故知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可爱的生字娃娃复习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扫除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进入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为了便于学生将语言特征和事物表象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景:你在什么时候被谁“唤醒”过?他们是怎样”唤醒”你的?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理解“唤醒”的意思,体会春笋的可爱样子,感受春笋对春天的憧憬。
为了解决春笋克服重重困难冒出泥土这个问题,管老师请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感悟春笋怎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情境啊!它促使学生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过程,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根据理解冲破、掀翻、冒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突破重难点。教学中老师还从图片入手让学生观察春笋的外形特点,促使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春笋长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
整堂课老师总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春笋向上生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