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研动态
乘法分配律听课随笔
发布时间:2011-04-0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汤锋霞


“乘法分配律”听课随想

汤锋霞

  新课程改革中,把过程与方法列为三大教学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只是,培养技能,必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设置、讨论、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多样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逐步感知、探究乘法分配律:

1、观察法。观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本节课中,老师巧妙地设计旧知识向新只是的转化过程,由计算长方形草坪的周长的两种解题思路引出等式(64+26×2=64×2+26×2,然后先重点让学生观察等式左边与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观察、思考时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相同点有:运算符号,两边都有加有乘;参与运算的数都是3个;有一个共同的因数2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运用两种方法解决植树问题后,又得出另一个等式,老师让学生观察两个等式左边与右边的相同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分配律。这两次观察侧重点不同。第一次是横向比较,为后边总结规律和今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打好基础;第二次观察是纵向比较,如果只单一的由一个等式得出结论未免过于牵强,缺乏说服力,这里开始由一个案例开始普遍性延伸,再加深后边学生自己列举的实例,为规律的总结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这两次观察,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猜想、验证法。本节课中,在规律得出之前,陆老师始终本着观察猜想验证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亲自计算,逐步感受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在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利用口算验证两边结果是否相等。在解决植树问题时,让学生动笔计算。观察完两个等式的共性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这时,有个别学生回答:“是”,更多的学生犹豫不决,表示怀疑,老师让学生带着的疑惑距离,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一次计算,为总结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小组合作。在讨论(64+26×264×2+26×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老师先让学生四组合作。这里为什么要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还比较单一、浅显,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相互补充,可以使观察结果更全面。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而表示老师刚一发问,就要求学生立刻回答,这样中上水平的学生能够接受,但哪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处于茫然状态,不利于后续学习。只有让尽困难多的学生参与学习,理解、掌握新知,才能更好地体现“有效性”。学生只有深入观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为接下来寻找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乃至总结规律做好铺垫。所以,这里老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