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术沙龙研讨记录(第九、十一周)
研讨主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案例评析和教材解读
中心发言人:虞建强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教研组成员
研讨过程:
一、 观看视频:专家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材解读
二、 观看视频:经典计算教学片段及专家评析
三、教研组成员交流、研讨
金美萍:我们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精神容易分散,在很多课堂上都这样,更别说是计算教学的课了。今天听了讲座后觉得原来计算教学也可以上出趣味来,看来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
沈美芬: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朱建琴: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算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我们直接把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算法多样化中不同的计算方法,主要是由学生提出来的,是群体的多样,并不要求所有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要掌握,但我们也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交流感悟、计算过程中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不能让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失落。
徐晓阳: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鼓励优秀的学生在算法多样化过程中进行一题多解,但不能拔高整体要求,算法多样化相对于一题多解,更突出不同个体之间学习的互补性,尤其在算法交流和优化阶段,相互学习氛围会更浓。同时,也有些学困生会因多样化的算法而成了“雾里看花”,从而导致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因此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使学生对计算从构建事实逐步过渡到提取事实,不能刻意追求算法多样化。
看了视频,以下几点使我深受启发:1、教学中,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如:开火车、古诗朗读等,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丁晓英:现在的计算教学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计算教学的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作用。
路婷:今天的沙龙,我们数学教研组集体观看了一段视频,其中的几段案例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在计算教学中也能把它演绎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在计算教学中,新授课起着明确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作用。适当增加新授课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对算理的认识,算法的掌握上更胜一筹,从而帮助其计算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吴海燕:重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突破计算中的难点。 计算中难点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掌握计算方法。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难点的突破就成为教学方法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计算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我的做法是,第一,把“难点”的解决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内容的过程中,找出难点;第二,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尝试解决难点,在尝试练习时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让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造就一个交流思想、触动灵感的课堂氛围;第三,教师肯定思考成果,突出计算中技巧的关键点。这样,整个突破难点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自己掌握,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难点的突破快速、彻底、不留尾巴,不再出现需要多次订正的现象。
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中,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用乘数的哪一位去乘被乘数,乘得的积的个位就和哪一位对齐”是难点,再在练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突破,然后教师加以点拔。
金美萍:我觉得口算在数学计算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差,不知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