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术沙龙研讨记录(第十三周)
研讨主题:低年级“量与计量”案例评析和教材解读
中心发言人:朱建琴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教研组成员
研讨过程:
一、 视频:专家对于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教材解读
二、 视频:低年级“量与计量”教学片段及专家评析
三、教研组成员交流、研讨
路婷:今天我们又齐聚一堂,观摩了一段关于“量与计量”的视频,这段视频犹如春风化雨般及时雨化解了我们心中的困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给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又提供了一些感性材料,也激起了大家的教学灵感和智慧。
量与测量知识点是小学学习数学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时间、人民币、质量、长度、面积与体积。这些知识的共同特点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要把这些内容上好,上透我们就必须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教师先在教室里模拟了一个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并且说说各种商品的价格。这一环节唤醒了学生对人民币的已有认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教学《24点计时法》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新闻联播的视频,让学生说说图上的19点表示什么时间,学生自然而然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这是晚上7点,这一情境也创设得非常恰如其分。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贴近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实际作用。
徐亚娟:短短的六十分钟学习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中,久久回味着。视频中师生间的适时沟通与交流,学生们一次一次地自主探索,乐于研究的精神给我们学习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点评老师精彩的点评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教学量与计量时,我们要把握准教学起点。但是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学习中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当作不知道,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学习。教师这样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将会大打折扣。。。。。。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学前情况有所了解,学习难点心中有数,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陆常虹:今天我们进行了关于量与计量的专题讲座,专家结合《元角分》、《24时计时法》、《时分》等几个教学片断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片段中的教师都是让学生在感兴认识的基础上唤取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把准了教学的起点,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金美萍:我在教学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时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的计量长度的单位。我觉得本节课的教育价值主要让学生真正建立“1毫米”和“1分米”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
吴海燕:其实,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不顾学生的反应,只是一味的追求自己预设目标的实现,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老师的预设时,生怕会破坏自己的精心设计,于是对学生的个性发言不去理会,更不愿停下来心平气和的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只知道跟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进行,雷打不动,使“学”围着“教”转,课堂上完全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教为学服务还是学为教服务?这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认为,如果“学为教服务”,就很难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汤锋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量与计量》相关教材解读。我觉得要做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教法学法,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经验,这也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起点。
2、建立表象。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教师通过情境中镶嵌的问题情境的探讨,利用情境设计教学,通过掂一掂,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
3、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例如,分类与比较等。
虞建强: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教学中借助学习工具,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取感性经验,建立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