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开放性
1.要求上具有弹性。
编排少量选做题,提出一些活动建议,供学有余力的师生学习;“阅读链接” “宽带网”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去查阅更多的资料。[1]
2.内容上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
《尊严》课后练习: “我们来讨论讨论: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从年轻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课后这样的思考题明显增多,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深究微言大义,却有深度、有质量,很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愿望与兴趣。
3.形式上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
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展示。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以吐泡泡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如,“我发现句子中带点的部分……。”“我从下面的图里看出了‘立、古……’。”
(二)注重情境创设
学生不再面对单调、枯燥的语言练习,而是联系生活情境进行想象、发现和创新:搜集、展示相关的实物;利用课本插图或自己绘制情境图画;演讲或课本剧表演;参加社区活动、走进自然、关注科技等等。例如, “语文园地四”的“习作”:“仔细观察这组漫画,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注重实用性
练习一方面在语言上做到了真实、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在编排上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实用,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中的“电视里曾经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的妈妈洗脚。……”(五年级下册)这样的材料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下进行说和写,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