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创智课堂>>研究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发布时间:2009-02-25   点击:   来源: 夏小   录入者: 蒋明锋


人的智能包括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在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二者必须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着调节和动力性作用。数学学科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具有正确的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仅是数学学科对其的要求,而且是当今时代和客观现实对教育的强烈呼唤。

一、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动力

数学学习动机表现在对于数学有选择性的积极态度上,这种倾向作为对数学活动的需要,是能力发展中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数学家陈景润在读高中时,听了老师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故事的讲解后,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这就是学习动机。

教师要利用一定的诱因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动机,并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因,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并使已经形成了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机,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可以提高人的智慧、数学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古今数学发展和应用的广阔背景。

2)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悬念、障碍。悬念激发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学生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感到不满足或疑惑不解时产生的,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适度的障碍可激发优秀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而获得学习兴趣。

3)“期待中鼓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认真态度和一定的期待性,特别是鼓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教师含笑点头,学生会因此信心倍增,这种信心可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差生,应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及时予以鼓励。这些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促进作用。

4)“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动机。学生都有“不能比别人差”或“要胜过别人”的心理,因此适度地鼓励竞争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数学学习最有效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对象和学习数学活动中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浓厚的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有针对性地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的。以下几个激趣方法都是有效、易行的。

1)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抓住教材的关键,有目的地设“障”立“疑”,启发学生的探索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在教学“加权平均数”时,教师先出示一题:某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航行18千米,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航行12千米。求该轮船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学生凭直觉猜测“平均每小时15千米”,教师不露声色,让学生动手算一算,发现结果是“平均每小时14.4千米”。这一疑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以“多”激趣

抓住数学问题中的一题多解、多变、多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解,激发学生在数学天地寻求最简捷、最独特的解法。多变,加强变式训练,可把教师和学生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如在习题上边讲边练,选择典型习题,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变式,引导学生摸索变式与学习处理变式的方法。

3)以“奇”激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超越他们生活常规的问题,往往会产生浓郁的兴趣和急于探求的迫切心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巧设悬念,以奇激趣,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应用激趣

引导学生观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不仅使学生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还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例如对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对自己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歌手大赛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讨论有奖销售等等问题。这必将大大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情感反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的活动”,而且也是在情感参与下的活动。数学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必定伴随数学活动而出现,我们称之为数学学习情感。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反映出主体在认知数学的活动中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得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去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讲述数学内容,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就会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情感动力,使学生积极地开展智力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境育情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2)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知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知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知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知。我们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3)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有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四、学习意志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表现。数学学习过程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坚定、毅力、恒心、自制,会促进人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如盲从、独断、执拗、偏激等,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会阻碍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顽强进取,不为无效的愿望、侥幸的心理左右。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探求数学结论、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奥秘是对数学的一种理智的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教师应努力创设这样的数学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考验和磨炼。

2)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3)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攻克数学难题,会碰到许多不同程度的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这就需要具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种难度和深度应该是他们的认知能力通过意志努力可以驾驭的,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4)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 小学生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是自己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虽是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对学习有利,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总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的意志表现,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出发,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树立坚强的数学学习意志,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将数学教学与思想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