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所学内容,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且能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的、宽松的教学环境。针对小学生这些特点,在课堂上我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屏幕上出现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操场,在操场环行跑道上插了一面小红旗,屏幕动态显示一只小兔从红旗处出发绕着操场跳一周。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得特别仔细。紧接着老师提问:“小兔绕着什么跑?”“怎样跑才算是一周?”“绕操场一周就是操场的什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小朋友反应热烈,从而对操场的周长有了初步感知。这样,色彩明快、生动有趣的画面,强有力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抽象的数学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从而起到利用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这样通过演示,不断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步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展开的。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成功的重要标准。在一些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单靠教师的讲解和有限度的活动,很难使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但信息技术的辅助却帮助我们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动手实验活动推向极至,有效地展现和突破难点,学生理解也更深刻更有意义。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要求通过把圆平均分再进行拼合使学生明确最终能把圆拼合成一个长方形。然而,学生动手操作很浪费时间,他们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先用计算机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即时反馈,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计算机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四、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以其生动、直观、灵活等优势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传递信息,延伸和扩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模拟操作、突破重难点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为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如下情境: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熊妈妈带着四只小熊高高兴兴地在做游戏。休息时熊妈妈拿出几个同样大的蛋糕对小熊们说:“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都很好,所以我要奖蛋糕给你们吃。”说着,熊妈妈把其中的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奖给老大一块。老二说:“我要两块。”老三赶紧说:“我要三块。”老四急着说:“我要四块。”……熊妈妈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蛋糕跑了,笑着说:“我既满足了它们的要求,而每个孩子得到的又是同样多。”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分的吗?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形成意向。
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情和理性知识信息。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通过集中投影和信息技术手段的灵活隐现变化,生动再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品尝着多向分割、不同的组合方式,运用部分组合合成和补成一个整体再去空等多种途径,完成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热情。
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有目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动口等行为,从外到内建构自己的经验,才能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动手拼,当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要求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学生有些为难了。这时电脑演示“旋转与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这个三角形,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直到两三角形底也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能清楚地看出转化的全过程,为梯形面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分析复杂的组合图,或者是补充条件的题, 它能让抽象的文学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4、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所学内容,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加强在课堂上合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能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秀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