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与花木文化、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与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一定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花木文化、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花木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把信息技术变为学生手中的纸和笔,不仅作为学习对象,而且作为教师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各要素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益。而课程整合就是新技术、新资源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新型人才!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变革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新型教师,我在接触到多媒体技术后就开始尝试探索数学课程与花木文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首先,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花木文化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境的创设是课改后提倡的教学模式,能将学生引领入一个问题氛围,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教学十一册“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我在课程开始时设计了“小羊吃草”的课件,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简单的整理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进入问题情境,在观察中猜想哪个条件与圆的面积有关。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我同样制作了蝴蝶绕花坛飞舞的小课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还采用情景演示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我利用网络知识设置了一个“网上小超市”,在东西的买卖中掌握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而且在过程中可以进行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花木文化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展示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创设情景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在“圆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我将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课件发给学生,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拼摆操作,通过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进行探索,自己进行生动的演示,自主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另外,在三年级关于数量关系的教学中,通过在课件上进行路程、速度、时间的变换,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环境,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十一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特点,我制成了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进行试验,学生分别有一组试验用具:三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其中有一个圆柱体与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限制下,圆柱体与圆锥体才有三倍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能在尝试中提高,在探索中进步,寻找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花木文化资源,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十一册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收集花木的品种然后进行统计,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学生分工合作,一个人收集资料,一个人整理,然后大家在一起制作。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自己画的繁琐过程,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制成准确而清楚的统计图,既可以节省时间,还能锻炼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找寻方法,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
第五、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第六册的归一应用题教学中,我尝试设计情境,一盆花木小盆景要10元钱,买5盆要多少元?假如我有100元,可以买几盆?学生在得到信息后将它加工成一道应用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还有,在数学十一册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中设计奥运会的运动场地,并计算周长和面积,寄给北京奥委会。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涨高了,积极进行创造性实践设计,将网上查到的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合作交流,每组都有不同设计,实用性很强。
第六、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花木文化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和反思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方式。
课程进行后可进行小检测。例如,“圆的面积”教学中,我将练习题发给学生,利用闯关方式进行网上答题。学生在第一关如果顺利闯过,将进入下一关,一次比一次增加难度,一次比一次更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从而使知识学的活、掌握的牢固。而且在操作中,也可以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举数得,评价了自己,找到了不足,便于教师和学生一起调整学习的起点和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无论是作为教学对象、教学工具还是学习工具,其最后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利用其进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现代信息技术要让学生从繁琐、枯燥和重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让数学教学与花木文化资源、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乐学、好学的开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这才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