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于是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让保鲜袋发出声音”。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军鼓、豆子、 钢尺、皮筋、小提琴、三角铁、吉他。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体会)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有充足探索空间的活动,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知识建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收获。在整个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并且每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又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
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探究活动展开,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对这个现象进行假设,声音的产生可能跟什么有关,然后通过一个玩鼓游戏发现可能跟物体的振动有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逐步形成了想证实想法的渴望。再让学生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于是学生们尝试着筛选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验证活动。整个探索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材料去思考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收获。明确了科学探索的形式,先生成想法再用各种方式验证想法。在实践操作中材料有些有用有些没有用,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五、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真正进入大型实验,今天是第一次。把一大堆实验材料放在他们的面前好多同学都不知所措,虽然我也提醒学生要从哪一个材料做起,四个学生一个个轮着做,但学生往往被这些材料所吸引,好奇心迫使他们去无目的地玩,到最后汇报时不知所云。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考虑实验材料如何分发,什么时候分发,让学生能投入到实验中去,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每一个实验,每节课都有收获,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