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随笔
发布时间:2009-03-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汤锋霞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根据这些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一部分学生怕困难,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教学,对本节课有以下思考。

   1、重视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自主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初步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利用学生对乘、除法运算及其相互关系的已有认识,学会灵活的思考,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一个数倍数的个数和因数的个数时,我通过动画的方式,当学生讲到一个数的倍数找不完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时,通过动画设置,飞入省略号和句号,非常现象直观。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为了让学生学会一对一对地找的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课件的合理应用,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尊重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人文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听到最多的、在教材中看到最多的是:“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想的”……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

本次教学活动,我先让学生用12个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式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关系。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寻找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 ,不是直接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各种想法。如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请不同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无论用乘法找还是用除法,那种方法最好。在比较,合作交流,相互评价中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存在问题:

 1、教学中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还需很好把握各个环节。分配好每一段的时间。

 2、  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时,有些急躁。还可让学生多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寻找一个数倍数时,让学生多讲讲是怎么找的?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  练习的设计,还可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通过短短一节课的讲授,给我的启发很多,也又一次地洗练了我,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简单地写上几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