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9-10-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汤锋霞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夏溪小学   汤锋霞

 

数学来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数学是无意义的。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选中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事先安排学生购物活动,让学生热爱生活,也从实践活动中尝到数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

调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小票,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调动已有的“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面对“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没有数或被减数是整数,怎么办?为什么”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富有个性化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自主地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要点,在学习者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因此,最后练习巩固时,我就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去设计主宰生活。

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魅力?我觉得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发挥努力:

1、用还原生活本色的教材来教

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教材的编写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难以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上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生活化。活用教材的首要内容就是教学素材的选择,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的教学素材作媒介。素材的来源可以是书本上的现成内容,可以是学生提供的生活实例,还可以是教师经过精心加工选择的。这里的教学素材就是来源于学生自己提供的生活实例,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本例中就是结合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教材的实际,把书本上的例题改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实例。购物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把小数减法和购物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的道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秘密:在人们不重视的购物上都能学到数学知识。

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回归生活,造成牵强附会,以至于一些教学情境简单化和庸俗化。虽然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但是这个“原型”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即使是应用题教学,其中的应用题也只能是实际问题的模拟,毕竟不是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生活情境往往是复杂的,以此作为教学对象时,教师必须对此作适当的教学化处理,这样才能适合于学生。

2、用现实的数学方法来学习

数学教学主要在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内容的置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有生活本色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本案例中就是让学生课前购物经历生活,再在经历中发现数学,从而提炼或解决种种具体现象和问题的过程。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经验通过转化,运用于数学计算中,最后提炼为数学方法和技能,最终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他们的学习应该和他们的生活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成为一个知识的“囊袋”,而应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所以,多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感受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运用价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活化,使生活数学化。“生活化”与“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当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更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视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创造生活的辉煌。

思考:

在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提高能力。 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但还存在“一多三少。”现象。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交流时间少;学生板书次数少;活动中开放性的问题少。

如教学例2,在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我们可请不同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算法。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是先在被减数百分位添上0,有的学生是直接看作0,再引导学生来比较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添上0更具体形象,不易出错。整数减两位小数是活动的难点。“8-2.65=”在学生独立计算后,只有通过学生的不断交流,才能理解算法,掌握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可启发学生结合现实的情景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再选择两种物品,算算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有利于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各种情况,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