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庄伟民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所谈及的。它详细明确地阐释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及所辖范围,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同时,还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根据这一要领,我认为在具体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 从课内延伸课外,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资源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就应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资源。
1、 教具的充分利用
平时的教学中,最丰实、最有效的教具,其实是教科书,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最忠实的执行者,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证。它的编排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注重学生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发展趋势。教师应以教材为活例,根据它的编写特点,从中挖掘有用信息,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从中“得法”、“长骨”,进而合理地向课外延伸,指导他们课外“受益”、“长肉”。
不光教材,教学挂图、工具书、朗读磁带等也不失为师生得力的帮手。教师还可用自制教具,尽量使一些死东西变活,将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2、 课型要开足
丰富的知识决定了多样化的授课形式,素质教育的推行也要求课堂教学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是为丰富多样的课型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的主要课型有常规课、阅读课、活动课、写作课等,有的学校还有网络课等。我们在抓好现有课型的基础上,还可因校、因班、因人而异地有所创新,要推陈出新。形式上不拘一格,但要务必求实,不能只有花架子,而无实质,忽视了内容上的收获。
二、 以课外激活课内,充分挖掘课外学习资源
教室是小课堂,社会者大课堂。对语文学科而言,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如果合理地引进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则语文学习的泉水就更“清如许”了。
1、 利用传播媒体,增添学生新鲜血液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不断求新,我们的教学也应紧跟时代脉搏,与社会一起跳动,一早前进。否则,封闭的教学只能把教育推向死胡同。由此,我们要利用好传播媒体,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把握社会动向,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添新鲜血液。
2、 见识各种场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场面,走进这些场所,我们怎样去面对与应付呢?这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综合考验,包括应变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把这些场所变成一个个课堂,其收效要远远超过一节课的价值。一场可以明道理的报告会,一场可以长见识的演讲会,一次可以训练思维的辩论会,一场可以陶冶情操的演唱会;研讨会是学识大比武,交流会是经验大汇集……不同的场所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收益,走进它们,就如同走进了语文大世界,见识非凡。
3、 领略乡土人情,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是最能上出地方特色的一门课,新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去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因为好多人文文化如取之不尽的宝藏等待着师生们去挖掘。我们既可以把它们搬进我们的课堂,引进我们的教学中,又可以将我们的课堂迁至大自然中,走进这些古人为我们创设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充实我们的大脑,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语文实践的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使语文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