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听课随笔
夏溪小学 徐亚娟
对于今天《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把握得非常到位,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准确。教师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深入挖掘,使学生的思考随之不断加深,逐步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愉快的,学生是幸福的。
《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就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首先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什么是三角形等问题让学生回忆起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继而又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先让学生猜想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此时教师并未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任取三根,同桌之间进行试验,把试验的数据整理到表格中,进行统计。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前面展示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让学生计算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说明依据试验数据自己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过程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既包括猜想,又有试验数据,最终得到试验的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兴趣。这就像搞科学研究一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从小就应该树立这种信念,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生1:我发现的结论是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够成三角形。(生2马上进行反驳)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并举例说明生1的错误地方,得出自己的结论,只要三条边中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
这是多么经典的结论呀!我真的非常佩服此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探索精神,如果此时教师能够适时引导,在此埋下一个伏笔,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的话,那将是本堂课非常精彩的一笔。但教师只是简单肯定了这个结论,并让学生总结出书上的结论。在这里我希望教师以后要多注意学生的回答,能够抓住学生瞬间迸发的精彩,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当时刻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结论,教师并未马上肯定它的正确性,而是要求小组对结论再次进行讨论,并提出什么情况下不能构成三角形。学生再次依据自己的统计数据进行讨论,学生的思考也进一步深入。这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1cm、5cm、6cm三根小棒也能摆成三角形,也就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也能构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否定这个结论,而是让他到前面进行演示。虽然学生努力使其构成三角形,但好像总是只差一点点,如果教师此时能够通过课件展示这个过程,那就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动手操作和小棒的粗细总是存在误差,影响试验的效果。
教师再次给出四组数据,让学生利用结论判断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果此时教师在把前面生2的结论进行说明,对于判断是否构成三角形这类问题就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同样也是本堂课的教学显得非常完整了。总体感觉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思考非常全面,教师的评价语言也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