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武进区夏溪小学 蒋明锋
摘要: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购物能力,提高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新课程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是因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思考之一:为什么要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因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战略性的意义。
变革教学思想,转变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其中对教学空间和内容空间进行拓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中展览;利用镜子进行观察等都是简单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出各种有价值的意见,争先恐后抢着汇报自己小组的结论,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自信和潜能,让其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达到了“决策分享”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起到有效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实践活动把学生提前带进了社会。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是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为此,探索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中迎刃而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活动往往离不开数学交流,其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因此,实践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而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如“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分别组建出跳绳组、跑步组、踢球组等,至于组中谁任组长,谁先跳,谁数数,谁发口令,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给学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的空间。再如“小小商店”这一课中,让学生带着“纸币”到自己喜欢的“柜台”中“购物”时,学生买哪件商品,买卖时如何讨价还价,教师都应放心地让学生去交流、去合作。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去存取自己的压岁钱,让学生熟悉储蓄、取钱的过程,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理解银行的利率的含义,学生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这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思考之二: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1)让学生多“动”
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服从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智慧。
(2)让学生多“说”
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学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3)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
(4)让学生多“看”
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5)让学生多“表现”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当小小售货员。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6)教师少“包办代替”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并不是“包办代替” 。不要用教师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合作交流;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不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总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从自身努力。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让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沟通教育理念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有转化功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