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数学,激发“随读生”学习的兴趣
武进区夏溪小学 金菊芳
“随读生”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对于“随读生”来说,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要选择他们所需的生活素材,这样才有助于“随读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才更容易被“随读生”接受。这里所指的生活指现实生活,每天重复出现的现实生活内容,能降低“随读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自然而然地习得,并能运用于现实生活。所以,老师应依据本班“随读生”的特点,挖掘生活素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随读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有“随读生”的班级的教学质量。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想对如何发掘数学生活化元素,激发“随读生”的学习兴趣作以下探索:
一、数学情境贯通生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而“随读生”由于有智力障碍,学习有困难,因此学习时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让“随读生”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1、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比比皆是,“随读生”较为熟悉,于是我事先叫他们带来许多包装盒子,这样提问:1)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形状不同的盒子,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盒子分分类?有人按大小分,有人按形状分,这时,我再提示一下,举一个和我相似的盒子。例如:我举一个长长的,他们也举一个长长的,我拿方方的,他们也拿方方的,2)每一类的盒子都有什么共同点?3)哪一类和我们黑板上的形体相似?经过层层启迪,“随读生”将自己所收集的实物进行比较交流,从而让“随读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起来也就兴趣盎然了。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是单纯的“教”,教例题,教公式,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搬硬套,更使那些“随读生”“跳不起,摸不到”,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没兴趣,因为没兴趣,所以就不爱学,渐渐形成恶性循环,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得出两个三角形相当于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半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随读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12条棱的长度相等,运用电脑平移12条棱重合,边移边问,一样长吗?得出所有的棱的长度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让“随读生”一目了然,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4、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老师出示花木市场购物的小票,请“随读生”算一算老师购买这些花木一共需要多少元?由“随读生”观察购物小票,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必然会对熟悉的生活情境积极主动的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主地提炼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
二、 探究问题贯通生活
探究新知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随读生”在学习问题探究过程中容易造成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教学中,要让数学问题与“随读生”的生活零距离。
1、身临其境,使数学问题实际化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这位老师也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啤酒”、“白酒”、“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随读生”充分交流百分数的认识,让“随读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让“随读生”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学得十分开心。
2、模拟游戏,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美国心理学家希加德认为:不同智力水平的发展与不同环境的刺激有着密切关系。笔者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游戏,激发“随读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清楚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人民币,应让学生体验到人民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教学中,让学生扮顾客,扮营业员,做模拟买卖东西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随读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随读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设计从购物游戏到生活实践,从节约用钱到进行德育渗透,整个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符合“随读生”的认识发展需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随读生”能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同时,还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活动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培养了“随读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随读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动手表演,使数学问题动作化
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知”,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而“随读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读书本,背书本,读题目,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10的认识与组成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我根据学生的语言积累加上动作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巩固练习贯通生活
现行课本中的多数问题都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学生的练习有时也是重复的劳动。如果练习作业只是让学生反复计算,久而久之“随读生”就会对数学丧失兴趣。所以,在练习的环节中,一定要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随读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知识,增强感受,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生存能力。
1、 设计问题,巩固新知
让“随读生”确信: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所以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紧扣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教师便引导“随读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立方体,长方体。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实用性。例如学习了元、角、分以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先调查商品的价格,然后想一想10元买几样东西正好用完,要求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并用笔记下来,学生在回来时相互交流,都说给的钱和找的钱没有错,学生在这种生活问题中学会了讨价还价,既巩固知识,又学会了生活本领,形成一定的交际能力。
2、 动手操作,完成作业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随读生”也不例外,练习作业要顺其天性,从“随读生”的爱好、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例如教学切豆腐的问题中:小华只用三刀,把一块大长方体豆腐切成8块小的长方体豆腐,要切几次。教师设计这类问题来激发“随读生”的兴趣。最后让“随读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而且“随读生”学的扎扎实实。又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可以指导“随读生”通过自己两个手掌的10个手指头来分解或组合10的组成的游戏。通过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来调动“随读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随读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随读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3、 深入生活,完成作业
俗话说:“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生活中完成作业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分米、厘米、毫米、克的认识后,教师就让“随读生”去动手量一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如文学生去称一称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1千克棉花有多少?1个梨大约有多少克?等等经过这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对分米、厘米、毫米、克、千克有了实际的认识。再如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时,让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有不规则图形,如何测量?我启发他们:能不能分成已学过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测量,“随读生”们恍然大悟:实际上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培养“随读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随读生”的学习情感。而“随读生”由于智力发育迟缓,情感贫乏,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导致他们很难将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了挖掘生活素材,将数学与“随读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挖掘其潜力,激发其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促进了“随读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