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学校教研>>教学反思
重组教学资源 突破难点
发布时间:2011-04-01   点击:   来源: 原创   录入者: 朱建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学习的难点。陆老师在思维起步时就精心设计了两组题

A组:                      B

26+14)×2                 26×2+14×2

21+9) ×3                 21×3 +9×3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26+14)×2     26×2+14×2,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接着设计问题:“我班有男生21人,女生9人,如果没人植3棵树,全班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此时出示三个思考问题: 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共的人数,再求每人栽3棵一共栽了多少棵。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男生一共栽的棵树、女生一共栽的棵树,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造和积累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旁人是无法替代的。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发现、找到。陆老师让学生再根据“你能按照这样的形式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最后出示字母表示时,(ab×ca×cb×c,陆老师用醒目的箭头,突出对c的强调,多让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7号
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溪路   联系电话:0519-83581249   邮编:21314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