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有感
武进区夏溪小学 许荣美
第一课时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往往有的教师在学生未对课文熟悉,未读熟的基础上,就开始引导对文章进行理解感悟;有的教师虽然让学生反反复复读了又读,但读得机械,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形成无效朗读。
一、给予学生充分朗读机会
卞校长的第一课时教学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和借鉴。六(1)班有一半以上是外来子弟,部分学生中途转来,如何指导学生能通顺、流利地读好第一自然段,在前两位学生朗读都不尽人意的基础上教者先后五位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每次都做出不同的评价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不够熟练,谁再读。”“谁能一字不差,每个字都读准了。”“我相信一定会有学生读好第一节。”“第一节共两句,第二句较长,怎么读好?”学生渐渐读流畅了。教师又在范读的基础上,对“位于北平西南部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进行停顿的的朗读练习。第一自然段教者通过不同学生朗读后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提出不同程度的朗读要求。此后,无论哪一段落学生读得过程中只要读错字,教者都能给予机会重读,教师以“你读得比上一次好多了。”“你有进步了。”等等来激励学生。教师这种“目中有人”“以学论教” 理念深受听者感动。
古人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诵读,就不能领会其深刻含义。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有第一课时的熟读,才有第二课时的感悟至深。第一课时的“多读”不是指读得活动简单重复,读有质量标准:正确、流利。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句子;所谓“流利”,就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速度接近于说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所谓“有感情”,读得生动感人,要读出重要,遵守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要有适当的速度和节奏。第一课时不妨从如何读好课文做足功夫,再整体把握课文。
二、第一课时让词语也灵动起来
教者在执教《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不仅扎实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还注意课文的用词用句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词语的归类教学。“第4、5节有很多成语,找出成语读一读。”“这些成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感兴趣的成语进行战争场面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初读感知,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感悟打下丰厚的基础。高年级第一课时词语教学通常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对词语认读、识记,词义的泛泛而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词语进行丰富的感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联系课文语境来理解,进行适当地想象。使词语教学在第一课时丰富起来。
三、把拓展引入第一课时
教者在学生读准读通《卢沟桥烽火》第五自然段后,随即提出要求“怎样读好这一节,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学生无反应)。笔者正诧异“学生还未充分阅读文本基础上,就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是否要求太高,跳跃性太大了?”谁知教者并没有纠缠于此,而是接着引导“不知道吧,咱们就打开《语文大拓展》阅读《南京大屠杀》。”学生阅读完,师引导学生交流“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表达“愤怒、悲愤”之情,教师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第5节呢?”教者并没有就文本费力指导学生该如何读,指导学生该如何读,而是通过血淋淋的南京大屠杀激起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再次基础上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此环节巧妙地把拓展阅读引入第一课时,既不突兀,也不造作,使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用一生备课
著名的特级老师贾志敏老师拿到课文后,总是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他认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教师“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贾老师做到凡是教过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可见在课堂教学前我们教师就要为上课做足功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采访让自己听课入迷,以至于忘记记录的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少时间?”,历史老师回答:“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贾志敏老师和这位普通的历史老师他们身上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
由此可见,无论是第几课时的教学,首先教者要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