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之我见
——听《秋天》评课有感
武进区夏溪小学 许荣美
卞校长在评议吴建平老师执教的《秋天》上提到要避免长文串讲的问题,也让我们参与听课的教师陷入了思考和反思。我们六年级无论是诗歌、记叙文、课本剧都是较长的课文,第一课时对于教学时间的分配还不是难题,如何让第二课时学生的精读感悟在有限的40分钟完成,还是让大家头疼的问题。第二课时时时有拖课、课后再补教的现象发生。教师们总觉得一篇好课文要嚼烂才算“功德圆满”。
一、 长文短教 洞悉语文价值
笔者认为一篇长课文拿到手,首先要钻研教材,洞悉课文的“语文价值”是什么?如《负荆请罪》这篇历史小话剧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剧本中人物的活动,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蔺相如和廉颇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崇高品质。那么在第二课时的研读中要能围绕剧情发展紧扣人物对话、动作等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崇高品质。
二、 切入精确 抓住主线
每一篇课文都有按照一定的线索表达,有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写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来理清文章表达顺序,紧扣重点场景来作为教学内容,直达教学目标;有的课文叙述篇幅长,要理清此文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情感,揣摩写作方法。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肖邦在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在异国他乡的艺术生涯,如何长文短教?可以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抓住不同时期肖邦的情感的变化,而表现的语言动作进行品味,感悟人物形象。这篇课文主要抓住几个点来展开教学:1。老师赠送银杯时的语言、动作,体会谆谆教诲和依依惜别之情。2。异国他乡忘我创作音乐,聆听《革命练习曲》谈感受,由文本中创作情景拓展想象更多的创作情景,体会满怀悲愤和强烈爱国之情。3.弥留之际一段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让学生质疑,把“才”与“已”能否体会比较,体会肖邦的遗憾,强烈的爱国情和作者的惋惜。
又如《负荆请罪》一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剧本和课外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围绕“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先后研读第一和第二幕,做批注交流。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进行体会交流,引入课外资料,在教师点拨下提炼人物的品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仿照剧本,为文本对话再想象增添一些符合人物性格品质的动作、神态。课堂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语言的你来我往,使阅读教学达到良好的境界。
长文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重点、关键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让学生谈感受最深之处,学习作者的写作特色。我想必定可以删繁就简,本本真真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