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可能性》后的两点体会
从夏瑛老师这节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个特点:一是本节课活动量大,但教学活动的思路清晰、流畅,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愉快地合作、愉快地交流。二是这节课很朴实,实实在在,没有花架子,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组织教学。三是这节课很有效,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以下我就这节课的“简单有效”这一方面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二点体会:
1、准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体系,确保目标的有效性。
《可能性》的教材编排是这样一个系列:二年级第一次接触以体验为主,三、四年级要能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五、六年级会算可能性的概率,结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学生在操作、猜想、验证、交流以及与生活中有关现象的例子中直观感受和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夏老师正是准确地定位了目标,才能确保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细心指导、适时评价,确保了小组合作和操作活动有效、有序地进行。
低年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操作活动前要明确要求、做好示范。今天的课中,夏老师在第一次活动前先让两组学生来摸球,并在摸球之前做好分工,明确要求,并示范如何“任意”摸球,强调要“摇一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给学生一个小组合作的模式,学生在后面小组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效、有序地进行。(2)操作活动要与学生的汇报与教师的讲解、适时归纳点拨相结合。因为操作本身不是目的,操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只有把操作与表达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中,夏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汇报,并能适时地纠正和完善学生的汇报发言,学生动手做了又动口说了,学生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3)操作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评价。在学生发言后、学生活动中都应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并明确告诉学生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能有榜样、有效仿,能不断调整活动的状态,并且也能很好地调动了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积极性。(4)学生在操作活动时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参加的活动只是低效的,今天课中的放球活动前,夏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再小组里讨论,再开始操作,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动手又动脑,操作效果自然很好,效率也很高。但是在后两次放球的活动中,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怎样放?如果这时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学生会有更多的方式,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广阔、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