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使儿童获得从自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从而为儿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新课标也指出:“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充分挖掘语文的科技内涵,扩大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是语文课改的应有之义。
一、教学链接科学知识
综观小语教材,其本身富含的科技教育素材就为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1,阅读教学务实
即挖掘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如四年级上册教材《新型玻璃》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玻璃存在的缺陷。再引导学生画出玻璃的名称,进而读文思考这些新型玻璃克服了普通玻璃的哪些缺陷,最后引导学生品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2,习作训练求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口语交际时,在引导评评“谁的想象既奇特又合理”环节后,再开展“未来的生活”习作交流,则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联想,在交流中丰盈感性认识,为科普畅想拉近距离。
3,课堂导读求索
(1)构建回路,课外知识耳熟能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语文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有效扩大科普读物阅读量的基础。如学了《狮子和鹿》、《鲸鱼》等,可指导学生谈谈“动物王国”等。
(2)链接媒体,科技人文潜移默化。学生眼里的世界是瞬息万变的,面对接踵而至的信息。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使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央视的《水问》,在厚实阅读底蕴的同时,也为科技知识与语文素养的相互润泽提供可能。
二、实践体验科学态度
1,研读教材,优化设计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意识、观念、精神等内容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并为之进行有效的设计。如研读《月球之谜》,我们可以提供《月球的奥秘》等材料,再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和举行奇妙的宇宙交流会,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获得独特的科学感受。
2,立足阵地,活化语言
新课标要求将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事物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骆正位老师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突出了对科学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性的理解。
师:你们看到“呼风唤雨”这个词,马上想到了谁?
生:神仙。
师:呼风唤雨,有点像法力。这样,我们来查查词典,看这个“呼风唤雨”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看词典读)“呼风唤雨”是指使天气刮风下雨,指神仙的法术,比喻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比喻对群众的煽动。
师:法力肯定不是了,你觉得哪个更合适题目的解释?
生:我觉得是第二个意思,原指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这里指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特别发达,能够支配自然了。
师:(小结)你很会用词典。大家有没有发现“呼风唤雨”原来是指法力,这里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力量?
师:这“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
生:高科技的世纪。
师:能够用高科技支配自然的世纪。一起再读课题,争取读出这种支配自然的意境。
师:看来查字典、词典这些工具书对我们帮助真不小啊!
在片段中,学生运用工具书查找相关的内容来充实对“呼风唤雨”的理解,更深刻、更直观地感受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体现了科普性文章教学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引领科学意识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要使学生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的形势,必须使评价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尝试用奥斯本(美)核查表中的“转化、引申、代替、重组、颠倒、组合、改变”等项目,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解决一个问题或进行创造,获得解决的设想和行为变化,汇总成表进行跟踪分析,以提高学习指导的有效性。当然,在实践中,我们还将成长记录评价与分项测评研究结合起来,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细心观察”的专题学习后,我们运用评价单进行固化与迁移,进一步激发主体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通过核查表和单元分项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语言的品悟力。
综上所述,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只是学校科技教育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立足学科本体,为科学素养的渗透提供空间,为科学意识的交流搭建舞台,为人文与科学的共舞创设情境。